返回

大唐混混

薛仁贵传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是吃惊,又是不好意思,立即取出几套更坚固的盔甲赏给仁贵和诸将。出兵以后,敌军号称九姓突厥,有十几万人,派了几十名骁将来挑战,仁贵在阵中发射三箭,射死敌将三人,高超的武艺震慑了敌人,立即就无心与**为敌,全部下马投降。仁贵和历史上的其它名将一样,害怕这些降兵日后作乱,就残忍地活埋了敌军。然后出兵征讨位于碛北的残敌,生擒了首领叶护三兄弟,天山一带的九姓突厥从此便衰亡了。当时**编了一首歌,歌词是:“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

这次战役,仁贵虽然立了大功,但受主将郑仁泰的影响,最后也犯了错误。铁勒的思结、多览葛等部落本来要投降,郑仁泰不结纳,反而出兵捕获了对方的家属,赏赐给部下,这些部落只好逃亡。郑仁泰派兵追赶,不但没有找到敌军,还因为缺乏粮草,损失了许多兵员。仁贵自己也掳掠了女子,自纳为妾,并且收受了许多贿赂,回来以后便受到弹劾。高宗皇帝因为仁贵立了大功,没有和他计较。

乾封初年,高丽国发生内讧,大将泉男生归附唐朝,高宗皇帝命令将军庞同善、高偘等去办理接收事宜。但是,泉男生的弟弟男建不服,率兵拒守,唐朝的使者无法和泉男生会合,一场大战必不可免。高宗皇帝就派薛仁贵率领一支部队做为庞同善的后援。庞同善到新城时,敌军晚上来偷袭,仁贵正好率一小股部队来到,杀敌数百,击退了敌军。庞同善进军到金山,见敌军势大,不敢前进,高丽人趁势逼进,打败了同善。仁贵的后援军再次赶到,一场混战,将敌军分割成首尾不能相顾的两部分,再打一场,敌军就溃散了,仁贵斩首五千余级,攻克了南苏、木底、苍岩三城,终于和亲唐的泉男生部队会合,完成了接收任务,高宗皇帝亲笔写诏书慰劳仁贵。

仁贵打了胜仗,认为应该乘着锐气带二千兵进攻扶余城。诸将都认为手头的兵太少,不容易成功,不如就此罢手,免得画蛇添足,坏了威名。仁贵反驳道:“打仗啊,关键是善于运用,善于指挥,而不在于兵力的多少。”于是就带兵出发,见了敌人就打,一打就胜,杀敌一万多人,最后攻克了扶余城。接着又沿着海岸线大肆略地,和李勣的大部队会合。扶余城投降以后,其它四十多座城都望风而降,不战而克,仁贵的名声,一下子威震辽海。

高宗皇帝下诏,命令仁贵与大将刘仁轨率兵二万,长期驻守平壤,巩固胜利果实。因为仁贵这次功劳太大,官职也升了许多,拜为本卫大将军,封平阳郡公,检校安都护。后来又让仁贵驻扎在新城。

这一时期,应该是薛仁贵人生的顶点,最得意的时候。战事结束以后,他做为地方长官,表现出了杰出的政治才能,立即投身于恢复和平,恢复生产,医治战争创伤的工作中。史书说他这时抚养孤儿,赡养老人,治理盗贼,提拔任用高丽的人才,表彰奖励品德高尚、行为优异的百姓,一时间高丽人都非常喜悦,忘记了亡国之痛。(史书原文为“抚孤存老,检制盗贼,随才任职,褒崇节义,高丽士众皆欣然忘亡。”不过我想这里头也不乏我们中国人的溢美夸大之辞,毕竟唐朝时候是我们侵略了高丽。记得以前有位同学是朝鲜留学生,曾经委委屈屈地说过你们中国唐朝时曾经侵略过我们云云,看来人家忘是忘不了的。)

在高丽的成功过去以后,仁贵立即就面对了自己人生的最低点,毕竟胜败是兵家常事,再能干的将军也有失利的时候。咸亨元年,西南方的吐蕃人发兵进攻唐朝,皇帝下令薛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率领将军阿史那道真、郭待封等,进军反击,支援吐谷浑部落。但这一次皇帝的任命中伏下了隐患,将军郭待封曾经做过鄯城镇守,官职与薛仁贵平级。现在,他做了薛仁贵的下属,心里头很不服气,经常违反命令,这也是我们中国人最常见的事情了。

开始,大军驻所于大非川,准备进攻乌海。出发前仁贵吩咐郭待封道:“乌海地势险要,还有瘴气,可以说是个死地,非常危险。但是速战速决就能成功,在里头拖延时日就会失败。大非岭这个地方宽阔平坦,你可以在这里设两座栅城,把粮草辎重存放进去,留一万人守卫。我率轻骑加速前进,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然后你率轻骑做为后援,就可以一举消灭敌军。”待封表面上答应了,心里头却不以为然。

仁贵出兵后,在河口遇上敌军,打了一个漂亮仗,很快便占领乌海,等待郭待封的援军到来。可是郭待封这次的敌人不是吐蕃,而是自己主帅薛仁贵。他不但没有听命令设栅城存放辎重,而且没有及时前进做仁贵的后援。等于仁贵占领乌海了,他才带着辎重,缓缓而进。吐蕃吃了仁贵一次小亏,看见郭待封的部队迟重,有机可乘,就集结二十万人专打郭待封,**的辎重全部损失,待封失利,退回去凭险而守,把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返回目录

若图片章节不正常,请点击报错后刷新页面(支持最新20章报错)

若章节正常,请不要点击报错,否则会造成网站打不开

来源4:http://www.17k.com/chapter/26047/1040439.html

切换来源-当前为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