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克明你的意思,只是我一别三年,有些旧恩情也早就用完了,如今看似百官为我发声,不过是兔死狐悲,谁又想落得一个飞鸟尽良弓藏的下场?”
唐宁摇了摇头笑着说到。
“到今日,除了克明你们这些人,你们又能真的肯定哪个还忠于我?三年前秦王和我也还情同手足,今日不也为了权势反目成仇?事情没有那么简单,站得越高,摔得越惨,在这里,在长安城,我能站上去得靠别人捧着,无论是世家还是百官,我都要花费心思去拉拢。”
唐宁目光一转指了指地图上的安西说到:“但是这里不同,这里我站的再高都不会摔下去,因为这高台是我亲手堆砌而成,而当我站到足够的高度,回到这里,这里也只能被我踩在脚下。”
杜如晦点了点头说到:“主公所言确实在理,百官倒也不难,世家却难以抵抗,纵使如杨广,手握大军,依旧被顷刻颠覆,主公在此确实处处受人钳制,只是臣有一个疑问,还请主公解惑。”
唐宁点了点头说到:“克明但讲无妨。”
杜如晦想了一下说到:“中午地广物博,财力雄厚,人口丰富,而安西地势偏远,不能种植,又无金银铜铁之所长,主公凭一安西之地,谈何堆砌高台,颠覆中原?”
杜如晦的看法总是一针见血,世家的力量也正如杜如晦所说。
隋朝的灭亡真的是因为杨广的昏庸么?
其实不然,如果抛开三征高句丽来说,隋炀帝几乎并没有犯下太多原则性的错误。
归根结底还是杨广开罪了世家。
科举制度自隋朝开启,而隋炀帝的性格也注定不是一个愿意虚与委蛇的皇帝。如果更加恰当来说,或许用头铁来形容他更好。
大力推行科举制度的隋炀帝并没有给与世家足够的好处让世家妥协,而大运河以及三征高句丽也只是一个爆发的借口罢了。
至于什么天下怨声载道,无异于后世小编笔下的网友愤怒震惊。
网友表示我很淡定,并且顺手点击了举报。
就事实来说,隋朝才是南方大开发的时期,也是中原经济核心由北向南转变的开端。
暂且不提北方,南方人民肯定是心里乐呵着呢,最起码也是五五开,不可能全天下百姓都怨声载道。
与其说全天下百姓怨声载道,更不如说是全天下世家都怨声载道。
羊毛出在羊身上,三征高句丽的钱粮都是杨广薅羊毛弄来的,部队的作战人员大部分都是从关东军阀那里抽调的。
至于临时征调的农夫,大部分负责的是后勤工作,死伤绝对谈不上惨重。
杨广的薅羊毛行为引起了公愤,光薅羊毛不吃草,那羊都忍不了,薅羊毛薅秃了怎么办?
于是心存不满的世家和关东军阀一合计,反他娘的,于是……大隋就这么没了。
就国力上来说,隋炀帝他老子留下的积蓄还是挺多的,如果杨广不头铁跟关东军阀和世家硬刚,隋朝再续命个几代完全不成问题。
可想而知,如今的世家的权势到达了什么样的地步,唐宁不是要对世家赶尽杀绝,历史已经证明,世家是杀不绝的,孔家靠着孔夫子兴盛了多少代?怎么可能有赶尽杀绝的世家?但是世家必然要掌握在手中。
必须套上脖套,拴上绳子,指哪咬哪的世家才是好世家!
但是对于杜如晦来说,唐宁离开中原的目的确实成立。
但是……
凭什么归来?
正如杜如晦话语中一针见血的言论。
唐宁远在安西,拿什么来和地广物博的中原来跑竞赛?
起点就已经无线落后,后面如何弯道超车?
无论是杜如晦提出的人口,还是经济,还是农作物种植,都是难以解决的问题。
当然,还有一个问题杜如晦没有说。
安西!异国他乡!
或许现在很多人愿意跟着唐宁奔赴异国他乡而在所不惜。
以后呢?
人心,是会散的!
唐宁看着一脸严峻的杜如晦,知道自己必然要解答这个问题。
并不是杜如晦在逼自己,而是自己要对自己的部下负责。
士为知己者死!知己不能死也应该照顾其家人。
这是最起码得交换!
唐宁必须要给自己部下一个未来,而不是因为一时冲动或者什么原因。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来源4:http://b.faloo.com/588830_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