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粉墨

一些作品相关的小知识(二)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今天讲关于民国时候“剃头匠”的规矩。因为接下来我们的张潇墨和王磊明就要成为“剃头匠”了嘛。

从前男人都留长辫子,不需要经常剪头,所以没什么人专门干剪头这个行业。

明清,满族皇帝要求汉人减去长辫,这里的长辫就是我们电视剧里看的那种很粗,辫成麻花辫的那种。要求汉人男子,只能留鼠尾辫,顾名思义,就是老鼠尾巴一样的辫子。

又到了民国初年,革命后孙先生颁布“剪辫令”,要求男子减去长辫,这里的长辫大概就是“鼠尾辫”了。

虽然很多男人反对,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但上级下了死命令,不剪就是拥护大清帝国,没办法,剪吧。这时候剃头的地方叫“厂子铺”,也有叫“剃头铺”的。

这时候剪头的这个行业就大不一样了,男人们要保持短发,所以就经常要光顾“剃头铺”。

当时的剃头铺很气派,门上面要挂霓虹灯吸引顾客,门口还要放一根红、白、蓝相间的旋转灯柱,据说是国外传过来的规矩。

当然不是所有剪头的都有资格去的,这个东西也要拜师学的。

还有剪头的就是背着一个大箱子,里面就放着剪头的工具,在街上到处走,招呼人剪头。谁要剪头就坐在他的箱子上,等着这个剪头的给他收拾好了,给钱就可以走了。

当时人们的思想还比较封建,女子是不能进剃头铺剪头的。但后来从广东啊,上海啊一些先进的大城市,过来一些妇女,这些人大多之前是给官宦富家的太太啊,小姐啊梳头打扮的,人们管她们叫“梳头婆”。还有的“梳头婆”曾给名妓梳妆打扮。

这些女人来了,剃头业又有了新发展,不光能剃头,还能化妆美容,大概有点像我们现在的spa,哈哈,可能没有那么高级。这样一来,女人也可以近剃头铺剃头了。

后来有经过了长时间的变化,或许人们觉得叫“剃头铺”不好听,太俗,改称“理发店”。

就说这么多啦,再说多了怕大家不爱看了,毕竟有点枯燥。

我现在有一个写本专门普及一些古代礼仪知识的书的想法。因为古代的很多风俗习惯真的很好,我们应该保持的,可惜,在进化的同时,我们也退化了。

唉,又扯远了,就这样吧。谢谢我的46位粉丝的支持,谢谢!爱你们哦!【笔芯】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返回目录

若图片章节不正常,请点击报错后刷新页面(支持最新20章报错)

若章节正常,请不要点击报错,否则会造成网站打不开

来源4:http://b.faloo.com/693649_15.html

切换来源-当前为feil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