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不肖子孙

第三章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说来也怪,当把爷爷奶奶的遗骸放到新的棺材里的时候,黑黑的天空中突然电闪雷鸣,我们赶紧抬起并不是很重的棺材往山上的新墓地跑,这时竟然下起了瓢泼大雨,而且是狂风大作!在那羊肠小道上,两边的灌木丛被风刮的簌簌直响,我们全身上下都被淋湿了,鞋里也灌满了水,脚丫子踩到鞋里是呱唧呱唧的响,我的胳膊上也被两旁的灌木枝子给刮破了皮。好不容易到了新墓地,等安葬好了,雨竟然又奇怪的停了。我在下山的时候,还不小心歪了脚,心想爷爷奶奶咋也不保佑着我点呢?

当时卖的这一大片地都是好地,而且是很低的价钱就给卖了。那时我父亲的哥哥当村里的书记。老百姓少了这一大片地,却只发了很少的补偿款。而且当时我们祖坟里只是迁了我爷爷奶奶的坟,我老爷爷老奶奶还有其他的坟都没有迁,虽然我爷爷是过继给我老爷爷老奶的。但迁坟款是按坟头的数量给发的,而这些钱都在我大爷手里。工地开工的时候,挖土机挖地基,剩余的坟全都做无主处理了,于是一座座坟丘被挖掘机挖的面目全非,骨殖子到处都是,碎木棺材夹杂着早已腐朽的骨殖残骸被铲上了拉土车不知道被拉到了何处?迁坟那天突然狂风大作,电闪雷鸣,下起了大雨,难道是老天爷也为这些不孝子孙发怒了吗?

我母亲兄妹七人,她排行老大。母亲在学习上有天赋又很用功。小学跳过级,从三年级直接上五年级。初中学习一直在班里数第一,一个半小时的试卷,她半小时就做完了,然后就从教室里出来玩。母亲最大的爱好是看小说,而且是走着路吃着饭都看小说,从家里到学校要走两公里,那就看两公里,来回都这样,谁说也不听。看了小说她会给别人讲,大家也都愿意听她讲。然而时间一长,母亲的眼就近视了,所以后来母亲常给我们说她的眼是看小说近视的,也不允许我们吃饭和走路时看书。母亲初中毕业报考志愿时,姥爷让她报师范,因为考上就管吃住还有补助,毕业就当公办老师。母亲却想靠十八中,再考大学。最终报考了高中。因为那时侯家里吃饭都是问题,所以姥爷说只能供一个人上学,谁先来通知谁就上学,因为我二舅这时考初中,母亲问我二舅:“你愿意上学吧?”二舅说:“俺愿意上学”,母亲说:“那你上学吧,我不上了”。于是当母亲和二舅都来了通知书时,姥爷就真不让我母亲上学了。

一次母亲在大门口玩,一位村里人说,“你学习这么好,上学校里教书多好呢!”

母亲说:“行吗?”

“你问问大队书记”

于是母亲当真就去找大队书记,

“汗书记,我能去小学教书吗?”母亲怯怯的问

汗书记早就知道我母亲学习好在村里是出名的,所以随口就说:“可以啊,但是你得教晚上的耕读小学,给你算工分,一个月再给你补助2块钱。但是你可得好好教啊!”

我母亲别提多高兴了,

“我一定好好教!”

母亲回到家和我姥爷姥娘一说,大家都很高兴,姥爷还说:“当初叫你考师范,你不听!那可是正式的公办老师,带户口(由农业户口转成非农业)吃国家饭,唉!命啊!”

当时的耕读小学是于1964年为贯彻执行“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在广大农村兴办起的专收不能入全日制小学就读的儿童甚至还有想学文化的大人。主要以大队、生产队为单位成立半耕半读的半日班或早、午、晚班,学习小学的语文、数学等学科课程,每天上课二三小时,修业年限不定。这种办学方式满足了农村孩子就近入学的要求。当时耕读小学由大队管理,聘请民办教师。耕读小学教师工资主要形式是由生产队支付“工分”,教育部门每月补助几元学习费。“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耕读小学全部转为民办小学。

那时候母亲全身心的扑在教学上。她讲的课,孩子大人都愿意听,放学了母亲还自动延长教学时间给拉下课的人补课。有的小孩因为家里穷不上学,我母亲就把补助的两元钱送给他们,晚上甚至上门去教这些孩子。她还帮助孤寡老人跳水做饭打扫卫生。母亲还义务担任村里的播音员,每天村里都能听到她清脆甜美的声音。大约一年后,母亲写的工作报告引起上级领导极大重视,她开始被安排到区里和市里的学校做报告,母亲口才很好,演讲热情洋溢,又都是发自真情实感,所以所到之处都受到热烈欢迎,引起很大反响。当时演讲的录音在电台上播放过,我母亲的一个远房亲戚在黑龙江住,她曾经在那里的收音机里听到过我母亲的讲话。母亲给我说,现在区档案馆里还有她的录音带呢!当时区广播站的领导要把我母亲调到广播站当广播员,但村里的大队书记不同意我母亲调走,一个好机会就这样没有了。后来母亲还被选为区人大代表,曾经到区里开过人大会议。母亲说:“中午吃饭时,看到那么多好吃的,却怎么也吃不下,竟然想吃在家里都吃够了的地瓜面子窝窝。”当时开了三天会,每天还补助三毛钱误工费,回到家母亲就把钱交给了大队,母亲认为就应该交上去!

再后来
手机支付宝搜索P2zPYPB74GJ即可领取作者发的红包,赶快参与吧!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返回目录

若图片章节不正常,请点击报错后刷新页面(支持最新20章报错)

若章节正常,请不要点击报错,否则会造成网站打不开

来源4:http://b.faloo.com/693727_3.html

切换来源-当前为feil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