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此,这象征着领土统一与无上权利的九鼎,便再无下落......”大师一口气讲述了这许多。说罢,还煞有介事且是十分伤感的叹了一口气,搞得就跟他与这事儿有多大关系似的。
而众人,也是听得入木三分,毕竟这象征至高权利与国土统一的九鼎传说,是有区别那些五毛故事的。
“你是说......那九鼎自打2000多年前就已失踪不见了?”叶秋思索了半天后突然问道。
“嗯......啊没......错儿......?”大师很不干脆的答道,令人听着十分的别扭......
......
原来,由于年代的确是过于久远,很多的真相已然被淹没在了历史长河中。
而这九鼎究竟是何时不见的,倒是也难说的很。
前面说过,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便派了一支军队去雒邑迁鼎。
可是,却始终未能如愿。
但有传言称,当时秦始皇也并非完全未得到那些神鼎。只不过,当时他得到的并非九鼎,而是八鼎!
据传言称,那前去取鼎的将士向秦始皇谎称在半途起了大风,将其中一鼎刮到了泗水中。注意,仅仅是把其中一鼎刮到了泗水中。
秦始皇也不想一想,在雒邑迁鼎的将士怎么会将鼎落到远在数百里外的泗水中?而秦始皇竟在东巡泰山后折而南至徐州,真的派人在泗水中打捞,结果如同水中捞月。
而《史记》对于秦始皇所得的八鼎语焉亦不详。
至于这八鼎是否大禹所铸的鼎?大小轻重如何?又有什么样的纹饰?是方的还是圆的?......等等这些关键性的问题,《史记》中都不曾做出明确的描述......
......
而进入信史时代的《史记》对秦朝是否获有九鼎的说法儿有三种记载:其一,《秦本纪》说秦昭王五十二年(公元前255年)灭东周,“其器九鼎入秦”。也就是说,秦始皇当时的确如愿以偿的得到了那九鼎。
而唐张守节《正义》中则提到,“秦昭王取九鼎,其一飞入泗水”。这种儿说法儿与传言中所说一致,说明那秦始皇仅得到了九鼎中的八鼎。
而据《秦始皇本纪》说:秦始皇东巡泰山,折而南下,举行了祭祀仪式,“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至于这种说法儿,有些模棱两可,因为它没说清楚那秦始皇在泗水究竟是在打捞那九鼎中的其中一鼎,还是在打捞九鼎的全部。
但据《封禅书》曰:禹铸九鼎,“遭圣则兴,鼎迁于夏商。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秦灭周,周之九鼎入于秦。或曰:宋太丘社亡,而鼎没于泗水彭城下”。而这个记载则透露了一个重要信息——秦朝所获得的并非是九鼎,而是“周鼎”。
于是,这种种说法儿便令那九鼎之谜更为的扑朔迷离:秦获得的周鼎是八个还是九个?究竟是一个周鼎入于泗水,还是陈列于宋社的九鼎全部沉于泗水?秦始皇派人打捞的是‘周鼎’还是‘商鼎’或者是‘大禹鼎’?秦朝所得的八鼎又在何处.......等等这些问题,如今都已很难做答......
......
而这关于九鼎的传说里面还有一个关键性的问题,那便是——大禹或夏启是否铸造过九鼎?!
关于这个问题,至今尚存在两种不同的看法。
一种意见认为:从目前考古获得的时间相当于夏代的青铜器均为小件器皿,而且铸造工艺较粗劣,故夏初不可能铸造若大的九鼎,史书所记乃是传说,是商周统治者的伪托之辞。
另一种意见认为:虽然时间相当于夏代的二里头文化、东下冯等遗址出土的青铜器不足以证明夏初有能力铸造大鼎,但是这些青铜器并非那个时代的全部。大禹夏启当掌握了当时最高级的铸造技术时,仍有可能铸造大鼎!
除此之外,还有两种意见:第一,即使大禹或夏启铸造成九个大鼎,可是由于它们是夏王朝权力的象征,于是商代得到后就把它们熔毁,添加一些新材料后铸成商鼎。
所以,周武王所迁的则有可能便是商鼎。但他也有可能仿效前朝,将这些鼎熔毁后铸造成周鼎。
此说的依据便来自于成语“革故鼎新”!
《周易·杂卦》说“革,去故也;鼎,取新也。”这条记录多少透露了商毁夏鼎、周毁商鼎的信息。
而这样一来,秦朝获得的八鼎或九鼎便是周鼎。并且,这些周鼎很有可能焚毁于项羽之火烧咸阳!
而另一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