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却是万万没有想到,自己一语成谶,曹植现在,居然真的是在扫大路。
只不过,曹植现在所扫的,却是洛阳的一所宅院门口的大路。
除了派遣丁廙开垦荒地,招揽流民外,曹植还在洛阳的中心,建立了一所书院,并且亲自提名为“大魏书院”。
正因为这个书院,曹植将自己的全部班底都派出去了,哪怕是服侍自己的丫鬟们,也被打发去给人们做饭,这样一来,打扫院子的工作,就只能我们的公子爷亲自去做了。
不过万幸曹植筋骨结实,所以干起来也是毫不费劲儿,也不感觉累。
为了这个“大魏书院”,曹植还拿起了许久不曾再碰过的纸笔,亲自为其写了一篇赋。
现在的曹植,早就因为《名都篇》《白马篇》等歌赋而以才气名扬天下,如今再动起笔来,也是丝毫不辱没威名,只见笔下行云流水之间,就写出了一篇传世佳作。
当然,这只是因为曹植穿越之前,太过于熟悉曹植的诗词歌赋,所以才如此下笔如有神,随便改了一篇放出来,就是一篇名作。
大魏书院,其实就是仿照后来的科举制度所建立的书院,只不过现在,暂时只有考试制度的升拔,还没有建立什么官僚职位,所以顶多也就算是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学的那种考试罢了。
在曹植的指名任命下,这件事,曹植却是交给了杨修去做。
让这个自负才华满腹,喜欢到处炫耀的才子去教这些目不识丁的平民,在曹植的想象中,可真的是再适合不过了。
不出所料,听到曹植给予的重任后,杨修当即就是一副苦瓜脸。
你说我爱炫耀吧,那也是炫耀给同级别甚至于更高级别的人看,对这这些连字都不认识的平民,我还能炫耀啥啊?再说了,你说让我去教平民学写字,我这么大的一个才子,去教他们认字?你这不是大材小用吗?
可是无论杨修说什么,曹植就是不听。两耳一闭,双目一凝,就是铁定了心,一定要杨修去干读书先生,他再怎么说也没有用了。
最后看到杨修还是一副不乐意、欲言又止的样子,曹植一句话将他给堵地死死的:“怎么?杨德祖这么大的一个才子,居然连小孩子都教不了,甚至于都不敢去教,莫不是怕暴露自己才疏学浅?哈哈,这等了不得的事,将来我见到孔融、祢衡等人,一定要好好说道说道。”
听到曹植的话,杨修的脸涨的通红,可是又不能对曹植爆粗口,最后自顾自地沉思了一会儿,还是闷闷不乐地领命去教书了。
曹植看着杨修领命而去的欢快背影,也是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其实曹植让杨修去干这件事,也是有他的打算的。
要说在古代(其实包括曹植穿越前也是),什么才是最重要的,能够决定人一生乃至于前途走向的东西。
毫无疑问,就是知识!
知识决定命运,这句话绝不是空穴来风。
在汉朝,实行的官僚选拔政策是察举制,什么是察举制?其实说是选拔优秀的地方青年上任为官,但其实这也不过是一个表面而已,真正地察举制没根本就不会做到这样。
真正能够通过察举制当上官,成为察举制的真正受益者的,全部都是世家大族的子弟!
这个事实,曹植是比谁都清楚。
遍观三国,能够留下姓名的,百分之八九十都是世家大族出身的人物,哪怕就是草根刘备,也一定要为自己找一个皇室宗亲的名号顶着。
出身,这已经成为了大汉每一个人的脸面,一个出身低微的人,基本得不到良好的教育,因为在大汉,教育是被那些世家大族们完全垄断的东西,像是出身低微的人,根本没有接触到教育的机会与权力。
比如关羽、张飞等人,出身就非常地低微,以至于在后来,即使已经成为了开国大将之后,仍然在史书上没有记载详细的出生日期,这就是所谓的“有死无生”的人。
而这些人,也基本上只能作为将军冲锋陷阵,用与生俱来的武力去打出一片天下,这种路,却是要艰难而且凶险地很。
大汉时期的知识,基本上就是完全垄断的,并不是所有人都具备像关羽张飞一样的天赋,所以他们根本就不会有改变自己命运的资本与条件,贫民越贫,世家越大,最后世家过于扩大,野心也渐渐雄起,开始相互斗争不服起来,这才引发了乱世。
曹植建立的大魏书院,招收的是这些流民,培养的也是这些流民,白天,他们去屯田工作,让自己的孩子们去接受教育,晚上回来,就在学院上课。
当然,曹植也是明白这些流民们,是不明白知识的重要性的,很多人估计都会不配合,认为这是曹植在抢夺他们的休息时间,是在压迫他们,这些曹植一概都无视了。
因为曹植相信,一旦他们开始学下去,肯定会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