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隋唐鼎革

第211章 大儒王通王仲淹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整个沧州一切如常,丝毫没有被战火燃烧的痕迹。

    唯一的区别,就是城头之上的大旗不再写着“夏”字,而改为“唐”。

    话分两头,杜如晦也到了清河,准备会会河北第一大望族,崔氏,其地位不亚于“城南韦杜”。

    隋唐以来,虽然门阀制度已经消失,科举制度不断的完善和推行,传统的门阀家族势力也大幅度衰弱。

    但“崔、卢、李、郑、王”五姓士族仍具冢中枯骨之余烈。

    为维持门第清华,五姓着房挟家学礼法之清,鄙视他族之“浊”,恃其族望,耻与诸姓为婚,相互婚嫁自成一体。

    再从地域上来讲,河北与河南也是稍有差距的。

    但并不大,相较而言,河南地处中原,也算是文化的殿堂。

    那么河北就是天下最大的财源汇集之处。

    其世家对于参政的yù wàng是与河南不相上下的,但相较于对文化的执着和掌控,河北世族更喜欢的是真金白银。

    所以,河北的本土望族都会经商,而且几乎都是以垄断经济的方式。

    这样,只要打压其经营的生意,便可抓住其命门。

    世家大族之间都知道,岚城王韦韬世从不杀人。

    但你只要不听话,他有各式各样,千奇百怪的方法,让你的生意做不下去。

    为了加快控制河北的步伐,杜如晦亲自赶到清河,如期见到了崔氏族长,崔慎崔叔重。

    而崔慎也知道如今窦建德已死,河北的天变了。

    眼前的杜如晦正是致使此次变天的主要角色之一,只在岚城王一人之下,更何况领岚城王府长史一职,乃韦韬世麾下头一号实权人物。

    崔慎也明白大势所趋,正要派儿子崔民干前去面见韦韬世,不想杜如晦竟然亲至。

    杜如晦此行只带了阚棱与五百岚城锐士相随,可这足以让崔氏一族正视了。

    整个清河的文武官员都知道这两人在岚城王麾下的意义。

    杜如晦乃是岚城王之谋主自不必言。

    而阚棱统领亲军,屡立战功,名声在外,在河北打的这几仗也是让人印象深刻。

    这都不是关键,关键在于杜如晦对崔慎说的话:

    “岚城王有言在先,河北上至都督、总管,下至县令,一众文武官员都会从本土选取。

    当然,其一自然是影响力,其二是真才实学。”

    这很明显,影响力是什么?

    那便是河北本土望族的影响力,所以言外之意就是说,诸如清河崔氏这样的大族都是有机会任职河北高官的。

    至少在崔慎看来,目前杜如晦来此,话里话外表达的意思,这清河太守之位是稳稳握在手中了。

    当然,前提是整个崔氏都要跟韦韬世低头。

    据崔慎所知,河间展氏,那也是河北本土比较大的家族,现如今已经归附了韦韬世,并且族中之人皆被征辟。

    在对杜如晦表示了自己的归附以后,他亲自将杜如晦等人送出了城门。

    心中着实不安,调转马头往前往城中一处宅邸。

    他要找一个人问询心中的不安,而这个能给他心理安慰的人,便是他的恩师王通。

    王通,表字仲淹,道号文中子。当世的大儒,受天下士子敬仰。其弟,正是大隐士东皋子王绩。

    王通所结交的都是当时的风云人物,他们都创造了不朽的功业。

    然而,这些人都被王通的学识才华所折服,争相拜在他的门下,更有许多学子,不远万里来拜王通为师。

    关于王通的门徒,不妨列举一二:

    房玄龄、魏徵、陈叔达、李密、张玄素、温大雅等等等,太多的名人名士,都跟他有关系。

    乃至杜如晦、李靖、薛元敬都在当年拜访过王通。

    李渊对王通也是特别尊崇,想要拜为太师。

    他一面为王通在长安修葺庭院,一面再三派人敦请王通回京。

    可王通此时已经在清河过上安逸的生活,不想在劳师动众了。

    对于崔慎的到来,王通显得漫不经心,崔慎跪坐在一旁滔滔不绝,可他却逗弄着怀里的孙子王勃,对崔慎所讲充耳不闻。

    花甲之年的王通,彷佛对世间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他如今只看重家人。
手机支付宝搜索P2zPYPB74GJ即可领取作者发的红包,赶快参与吧!


淘宝双11超级红包,复制淘口令$bkb13lYsLPg$,打开手机淘宝即可领取。
若淘口令失效,请点击此处链接领取

京东双11超级红包,复制京口令¥UANeFApAs8a1nuds¥,打开手机京东即可领取。
若京口令失效,请点击此处链接领取

-->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返回目录

若图片章节不正常,请点击报错后刷新页面(支持最新20章报错)

若章节正常,请不要点击报错,否则会造成网站打不开

来源4:https://www.88dush.com/xiaoshuo/125/125106/53972251.html

切换来源-当前为88dus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