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逍遥侯内

第982章 不是刘邦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春季的黄水洋上并不平静,强劲的东北风呼啸南下,将整支船队笼罩进了起伏动荡的恶劣海况之郑

    为了确保南北地区的物流畅通,隋朝选择了开挖大运河,而不是走海路运输粮食和税赋。

    在历史上,除了两宋时期,尤其是南宋时期,迫于北方精华地区沦陷于金国的军事和经济压力,bèi pò大力开发海外贸易之外,历代君主大多视一望无际的海洋为畏途。

    在现代社会,只要是稍微有点常识的人,就一定知道,海上巨轮运输贸易是成本最低,并且是单次运输量最大的一种模式。比如,总载重量82万吨的“海上巨人号”超级油轮。

    在海上,吃水较深的尖底船,远比寻常的平底河船,抗浪性要强出许多倍。

    李中易不懂怎么造船,但是,跨越千年的见识,让他一直引领着造船业的飞速发展。

    “压舱石”的概念,李中易第一次接触的时候,是被官媒用来形容经贸关系在中美两国之间的重要性。

    水密舱的发明,极大的增强了大船的抗沉性,却没有从根源上解决古代海上运输最大,也是最致命的影响性因素:抗浪性差!

    李中易参与船工们讨论的时候,不经意的联想到了“压舱石”的概念,并顺势提出来供大家参考。

    所以,李中易的帅舰经过了改装之后,整个底舱铺满了被固定在水密隔舱内的压舱大石,抗浪稳定性获得了极大的加强。

    在风力驱动的帆船时代,当海上狂风来临的时候,帆工和舵工之间的配合,显得尤为重要。

    船在海上,不可能不遇上风浪,往往在这个时候,李中易索性无法处理公务了,干脆钻进了舵舱,双臂抱住柱子,仔细的观察舵工和帆工之间的配合情况。

    时间一长,李中易就发现了一种很糟糕的状况:很多时候,舵工已经调整好船舵的方向,尽量避免以侧舷迎向狂风袭来的方向,往往在这个时候,帆工却无法及时的起帆配合,这才是造成沉船的最重要因素。

    这是因为,舵工的信息要想传递给帆工,只能靠水手跑过去,口头传达消息。

    李家军的水师,每年都要在黄水洋上,沉没几条大船,船工们的损失,尤其是熟练的舵工损失不。

    基于此,李中易经过反复的琢磨,终于想出了一条妙计。这就要归功于,海盗电影里面船长下令喊话的场景,给了李中易极大的启发。

    经过总结之后,李中易发布了硬性的规定,在舵工、帆工和船长之间,加装竹制的传声扩音筒。

    然而,在恶浪滔的时候,哪怕是贴着耳朵,也很可能无法听清楚对方的话。

    为了保命,李中易联想到二战时期的战舰上,在气状况很糟糕的时候,或是需要无线电静默之际,舰与舰之间的联系,往往需要通过“灯语”联络的事实。

    于是,李中易绞尽脑汁的又琢磨出了一套,利用不同颜色灯笼以及闪灭次数,传递准确消息的方法。

    客观的,李中易不懂航行,更不懂造船.但是,他超凡的见识,却帮了水师的大忙。

    如今,新造的战船,清一色的多桅帆和侧帆,航行速度明显加快。不仅如此,舱室内,设有专用的传声竹筒。

    靠着这些传声竹筒,船长、舵工和主帆手之间的联系,获得了空前的加强。

    在暴风雨来临之际,船长和帆手之间,也已经可以靠着灯笼的信号指示,尽快作出相应的调整。

    实际上,这些变化只是修补而已,帆船靠风力驱动的本质,并没有任何的变化。

    李中易愿意花大量的心思,改进桅杆、船帆,加强信号灯的联系,归根到底,是上次北进榆关之时,在海上沉了好几条船。

    那次大事故,撇开物资、粮食和马匹的损失不提,单单身经百战的老兵、水手、舵工以及帆手,就被淹死了两百多。

    李中易就算是家业再大,也经不起常年累月的这种海上消耗,所以,大船远航的抗波性问题,必须想办法予以解决。

    晚明启元年,为了应对后金日益巨大的军事威胁,明廷将山东巡抚的辖区一分为二,专门设置燎莱巡抚。

    被查良镛(金镛)捧得极高的袁崇焕,其所擅杀的东江镇总兵毛文龙,原本就隶属于登莱巡抚管辖。

    从登州装满粮食的大船,驶到东江镇后,十成粮草辎重之中倒有四成,变成了文官嘴里所谓的“漂没”。

    这其中,除了贪官们上下其手,大肆侵吞粮食物资的丑陋行径之外,也的确存在着因风浪被吹翻的各种沉船损失。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返回目录

若图片章节不正常,请点击报错后刷新页面(支持最新20章报错)

若章节正常,请不要点击报错,否则会造成网站打不开

来源4:https://www.88dush.com/xiaoshuo/107/107630/41220503.html

切换来源-当前为88dus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