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只是个匠人

第322章 “平平无奇”论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理论上,杂交水稻的产量可以解决华夏十几亿人口的粮食问题——这是不考虑其它因素、单纯算数据得出的结论。

    实际上真的如此么?不然。

    就好比东三省那疙瘩号称华夏北部大粮仓,按理说也不至于出现民众挨饿现象啊,实际上呢?一碰到大雪封山的情况,位于山窝窝里的偏僻小村庄就遭了秧:粮食总量多归多,村里不一定多啊!大雪封了山、路被冻住了,车子开不进来,外界的粮食运不进来、村民也出不去……

    怎么得了咯?

    格局再放大点,长江中下游平原粮食生产基地的粮食也不可能支援到大凉山区去啊!{?_?}

    有的地方粮食产量小、交通不便、人还多……把各种不利因素都集齐了。一旦来场旱灾或者涝灾或者旱涝虫等灾害一起来,吃树皮、田鼠{这个还好,多少是肉啊}的历史就要重现了。

    要是再严重点,就会出现“文明倒退”现象——古史记载荒年时百姓“易子而食”,在如今看来未免有些耸人听闻,不过却是事实。

    饭都吃不上了,谁还管你什么法律、道德?而“易子而食”这类行为则比这俩更严重:它是对人类伦理的挑战,是逾越底线的行为!

    华夏着名科幻作家大刘其名作《三体》中就有关于战舰舰员在“弹未尽粮绝”的情况下吃人肉的情节——吃的当然不是自己舰员的肉,而是发现一艘抛锚的、里面人员全部牺牲了的战舰,以那些亡者的尸体作食材。

    后来这些食人者也受到了审判:他们确实是人类英雄,但英雄的身份并不妨碍他们遭到伦理的谴责乃至审判。不过有什么办法呢?要是不吃那些人,他们早就死了,也撑不到任务完成时……所以,这是很无解的局面,没有人是打心底里接受吃人的,然而为了活着,别无选择。

    而这只恶死鬼,就是死于“易子而食”:确切的说,他不是因被食而死的,而是因为不愿意食人活活饿死的。

    每个时代都有丧尽天良的人存在,相应的也会有道德品质优异者与之形成鲜明对比。

    不过在吃人这点上,似乎跟道德、人品没有太紧密的联系,联系的最紧的还是伦理。

    为了生存而吃人,有错吗?从生理需求角度来考虑,是没有的。但若是从法理、情理、伦理等“人字旁”以及其所创偏旁等“理”来考虑,吃人这种行为本就代表着犯罪:在法律上他要受到“fǎn rén lèi罪”的宣判,情节再严重点还有谋杀罪、侮辱遗体罪等。

    有意识的文明人区别于动物最明显的特征是什么?就是人类不会互相捕食——至少在华夏文化圈不会如此。

    在愚昧懵懂的中世纪、科学技术水平还很低的时代{默认为魏晋南北朝以前},吃人的事件倒是发生过很多。比较着名的像五胡乱华时期的那几个少数民族在入侵中原时干出的混账事……怎一个血腥、野蛮了得!

    不过,用当代的伦理道德去约束古人,未免太不尊重历史了,但这只饿死鬼生前所经历的事还是可以评判一番的。

    这只恶死鬼是湘省本地人氏,家住湘省武陵市一个偏僻得不能再偏僻的小村庄“富坪”。

    这个村子前前后后加起来不到100号人,与北方动不动几千上万人口的“某某庄”、“某某峪”比起来相形见拙。规模、人口并不是需要比较的因素,南北方的风俗、气候、地形因素差异极大,各有各的特色嘛。

    而“富坪”这个村子——大概是受了华夏人传统的取名思路的“诅咒”吧,虽然有个阔气的名字,经济建设搞的却并不如名字那么好。

    结合生活中的实例以及个名人的典故,我们很容易总结出规律来:那些名字特别流弊的,在自己所处领域能做出成绩来的寥寥无几;倒是那些名字比较“路人”的,兴许就被装上主角模板了呢。{?_?}

    所以我们看小说多了就会发现:哎?为什么大多数主角的名字都只有两个字?是为了打字的时候方便吗?

    这个推理咋一听有道理,实际上是经不起推敲的:要知道,每一个作者都恨不得给主角取20个字的名字——这样一来的话,只要在一章中多提几次主角,几百字就水出来了。

    哪怕是普通的三个字的名字,很多作者也是不愿意起滴。要知道,三个字相比两个字就好比六环相比五环那样,总归是多一环{字}的。

    老话不是说“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么?主角名字能多水一个字意味着什么想必不用再说了吧?

    之所以不以“龙傲天”这类名字代替“萧某”、“林某”、“牧某”,是出于作品的艺术效果考虑的。体现一个小角色的逆袭要怎么写?最好也是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比较——拿主角和反派做比较。

    对反派极尽赞美之词,说他家室怎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返回目录

若图片章节不正常,请点击报错后刷新页面(支持最新20章报错)

若章节正常,请不要点击报错,否则会造成网站打不开

来源4:http://www.88dush.com/xiaoshuo/116/116241/49742815.html

切换来源-当前为88dus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