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向将这次科举的情况,如实的告知了刘骜。当然,他也是对他看好的扬雄与陈钦,向刘骜推荐了一番。
刘骜也是点点头,将这两人的名字记下了,然后对刘向也是进行了一番表彰。
刘骜对于这些能够进入前三十的人还是非常感兴趣的,这些人怎么说,也是各地的人才,如今更是在三千多人里面,进入前三十,肯定都是有两把刷子。
不过也不用急,刘骜很快便能与他们见面,到时候,正好看看他们的能力。
这些来到殿试的人,一般都不会被淘汰,除非是发现有作弊行为。为了防止有人蒙混过关,殿试的内容便是策论。
刘骜也不打算给他们限定主题,而是让他们自由发挥。其实像他们这样没有政治经验的士子,一般也难于有实践性很强的对策,所以文采好的人往往就会有优势。刘骜也并不想在殿试给他们分先后名次,只是希望能够看到他们的优点,所以殿试就是他们一个自我表现的机会。
几日后,白虎殿,前三十的士子依次序跪坐于殿中桌案前,桌案上面,除了纸笔之外,还准备了一些瓜果。
一众官员,对这一群士子,本也是一样好奇。这科举选上来的人,又都会是什么人呢?
当他们看着这一群高中的士子,还是不由的摇了摇头,这一群人,形象确实不怎么样,甚至有几个人,完全就像是庄稼汉。陛下费了这么多功夫,却选出了这么一群人,这如何能不让他们失望。
翟方进夺得魁首,也在王凤的意料之中。虽然王凤私下里帮助了翟方进,但却并没有见过他真人,如今他也知道,站在最前面的人,便是翟方进,所以也是仔细打量了起来。
看他一身儒子装束,倒也得体,他的形象,也是普通,不过与其他士子一比较,竟有点鹤立鸡群的感觉。
这群士子,恭敬的向刘骜施礼,这是他们第一见到当今天子,很多人还是有点战战兢兢的。尤其是看到刘骜,也是年纪轻轻,却气度不凡,更是惊奇。
刘骜对他们笑着道:“诸位历经几场考试,从几千人中脱颖而出,真是可喜可贺。诸位可知,朕为何如此大费周章,将你们选拔出来?”
翟方进作为魁首,第一时间便接话道:“回陛下,陛下此举,乃是为施隆恩于天下,举贤才于乡野。”这话可是恰如其分的拍了一下刘骜的马屁,又夸奖所有士子都是贤才。
听他这么一说,王凤倒也是点点头,这个翟方进,还是很机灵,应该不会露出马脚。
刘骜笑道:“你说的没错,朕确实有意如此。今日诸位聚集于此,可尽展所学,出谋划策。”
刘向听到刘骜这话之后,便对这群士子说道:”诸位士子,你们可将自己所学的治国良策,尽数书于纸上,一个时辰之后,以此应对。”
这些士子听到刘向这话,回礼之后,便立马思考起来。一个时辰很短,而且又没有主题,若是没有真才实学,反而会无从下笔,所以有不少的士子,是有点不知所措了。
不过,扬雄则是没有任何疑议,提笔便开始书写起来。陈钦仍旧是从左传下手,直接将里面治国之策,引用出来。翟方进略微思考一番之后,然后也开始动笔了。
此时的刘骜,算是充当了一个监考的角色,看着他们奋笔疾书,心中有种莫名的酸爽。不过当监考,其实真的很无聊,这一个时辰,刘骜基本全程都在发呆。
时间到了之后,这些士子的答卷被宦官收集了上来,刘骜与一众大臣互相传阅起来。
又过去了半个时辰,刘骜也是将这些粗略的看了一遍。其中大部分都是阐述儒家的观点,但有一篇,更像是道家的主张。这些士子,都是儒家出身,考的也是经术,是以儒家经典为题。现在竟然有人提出道家的观点,刘骜当然是非常的惊奇。
刘骜看了看名字,这个人叫扬雄。刘骜记得他,他可是第三名,刘向还夸奖过他。这足于说明,他的儒家修为,也是不低。
如今的这一篇文章,似乎表明,这个扬雄是儒道双修。不仅精通儒家,道家也是很有造诣。但是他这篇文章思想,让人看了是一头雾水,刘骜只能辨认出一些道家元素,也不能完全理解他的意思。
杨雄这样的做法,其实是非常大胆的。如今儒家已经成为主流,他这么做,又如何入的了其他大臣的眼。所以众大臣更加中意儒家修养更高的翟方进与陈钦。
陈钦的左传功底,也是令很多儒臣折服。而翟方进,则主要是取自于《公羊传》。
因为这次,刘骜并没有给他们评优劣,所以接下来,这些士子,都有短暂的时间,阐述自己的策略。
首先还是由翟方进开始,只见他胸有成竹,滔滔不绝,妙语连珠。
他的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