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色阴沉,院中摆满新旧、大小不一的几十口棺材,气氛顿显凄凉、压抑、悲伤。
棺材前空地上,四周屋檐白绫高飘,黄幡摇荡,中间立着一张案几,案上摆满果蔬、点心,点起香烛,铁盆燃着纸钱,袅袅青烟弥漫。
道士在案前脚踏天罡,胖和尚则在一边敲着木鱼诵经。
和尚面前有十几口棺材,与院中其他棺材虽然摆在一起,却又截然分开。
和尚嘴里念着祭文。
“北魏二百六十三年春二月十六日,龙门道观洪松子、雷鸣寺僧观澄谨陈祭仪,亨于故西平郡守阖府亡者阴魂曰:佛难浩劫,累尔阖府,堕落幽冥。生前笃信心诚,呜呼,怨天道不公,君等厚德,天绝其嗣续;茕茕孤魂,荡荡悠悠,孤苦荒野,戾风征伐,暴雨淋剐,残垣断墙,何处庇佑?可怜,可叹,可哀,可悲,可恨,可愤!断肠哀,从天恨......”
初始,众人只觉阴风阵阵,不多时,愁云惨雾翻滚,天色为之一暗,四处隐约传来鬼泣渺渺,泣咽凄声,似万鬼恸哭,动人心魄,令人心悸。
诵经之音渐渐往四周荡开,以宏觉寺为中心,笼罩四方。
忽然,四周情形为之一变,似乎阴沉的空中,忽然裂开一个口子,阳光照了进来,朵朵莲花纷纷扬扬,如同寒冬逝去,春暖花开,生命醒来。
看着密密麻麻的棺材,雷少轩忽觉心头平静,生死一线之隔,棺材内外,一块薄薄的木板就隔开了阴阳两个世界。生死并没有那么可怕。
道士和和尚在忙碌,在诵经超度声中,众人集合好队伍,继续赶路。
走了许久,雷少轩心头依然回荡着那篇生命祭文:尔浊世蝼蚁,为命而挣扎,却殇于其义,生亦何欢,死亦何苦?为生求生,为义求死,无憾矣,哀愁悲苦,喜乐笑欢,皆为尘土。怜我活人,忧患何其深,当奋力拼搏,一时消沉,永堕沉沦......
雷少轩不再有怨恨——对母亲、对命运甚至对自己的怨恨。
生命如风般脆弱,瞬间凋零,任何哀叹、彷徨、哀怨,都是对生命的轻视与亵渎,只有努力挣扎,竭力前行。
雷少轩觉得心头慢慢温暖起来,全身慢慢充满了力量。
天,飘起了风雪,胡友德背着雷少轩,与众人消失在迷迷茫茫的风雪中。
......
多年后,茶马古道愈发热闹起来。古道凶地之一的宏觉寺,变成了一处香火鼎盛的佛地。
传闻曾经有一个道士和一个和尚,从宏觉寺中抬出几十具棺材,摆了多日的道场,念了好多日佛经,超度亡魂。
最终,道士和和尚将棺材埋于寺院后山,一一铭记死者姓名籍贯,此外,和尚还特地送十几口棺材回了北魏某地。
之后据说和尚前往佛国,历尽千辛万苦,数年后取回佛经,重建宏觉寺。
宏觉寺香火日盛,天健二年,宏觉寺被赐封为大慈宏觉寺,和尚奉为护国帝师。
宏觉寺怜悯世人,但凡有大灾、大疫,皆开寺门,救苦救难,不取分文。不过宏觉寺还有规矩,接受救助之人,日后若有能力,须往后山栽一株桃树。
对这个奇怪的规定,众人都不解之。
有谣传说,和尚年少未出家之时,曾与一女子相恋,常常于一处桃林相会,却因家贫被女子父母棒打鸳鸯。和尚为了纪念恋人,因而于寺后栽种桃林。
然而,曾有仙人路过桃林,空中看罢摇摇头,道:“这哪里是什么幽会之所?分明是幽冥之路,为超度孤魂野鬼,送归轮回之捷径。世人愚钝,不解其忧,只谓何求。只是这幽冥路,阴煞地,显于俗世,所种凡桃无力镇压阴气,难免误伤误入之人。阴气入体,百病缠身,如此一来,原本是好事却变成坏事了。”
于是仙人随手扔出一颗桃核。
桃核落地,转眼间桃核裂开,发芽,长出一株苍翠欲滴的小桃树。
此桃树发芽瞬间,桃林无风而摇曳,似万桃拜服,桃林如沐春风,阴煞气一扫而空。
事毕,仙人却恶作剧一般,在最大一株桃树写下了一段话:
凭风泪洒桃红树,咫尺天涯路。昨霄相拥,天太忍,未白头已被春风妒,从此陌路。
桃千种,寄情无数,何日残躯赴幽冥,永相聚。
——宏觉寺澄观题。
和尚听到此事,哭笑不得,无从解释,却更坐实了和尚恋情传闻,更引得无数痴男怨女同情和羡慕。
之后宏觉寺周围逐渐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