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公家的战国

第七十四章 神之领域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临近年关,日光山一带的雪越下越大,此时临近村庄的农人已经很少进山,山道上仅时不时有些僧侣或神官快步行走于其间,还不时紧紧棉袍,以抵御山中的寒气。

    这日,日光山山麓却有大队人马向山中行进,约莫有五六百人,更有骑马武士前后穿梭,引得山间的僧侣注目。

    景光骑在马上缓慢前行,扫了眼徒步走在山路上的定光院莲信,见其面对严寒仍是一脸兴奋的样子,就有些无语。今日景光进入日光山这所谓的“神之领域”,要拜会山中寺社的重要人物,因故邀请了这位大和尚。

    日光山属于足尾山地的一部分,是一个连山群,在七八百年前的平安时代被称之为二荒山。奈良时代开始,胜道上人在大谷川畔创建的“四本龙寺”,是此地寺社本源,后来真言宗创始人空海大师登山,才将“二荒山”更名为“日光山”,日光山作为此地寺社的正式山号便定了下来。

    后来,空海的老冤家,岛国天台宗创始人圆仁大师登上了日光山,自此日光山由真言宗改宗为天台宗。延应二年,佛寺部分更名为“光明院”,一直繁盛到此时,是岛内除比睿山延历寺以外最大天台宗道场,同时也是第二大佛教道场,其规模甚至比作为真言宗总坛的高野山还要大。

    由于“本地垂迹”思想的影响,日光山也是神佛一体的,其既包括佛教部分也包含了神道教部分。而其神社部分,又是此时除伊势神宫以外第二大神社群,宗教氛围极其浓厚,因而称呼此地为“神领”一点都不为过。

    日光山开山以来,主要祭拜的神明为日光的三个山神:大己贵命、田心姬命、味耜高彦根命,总称为二荒山大神,拥有当时朝廷册封的“正二位”的神阶。依据“本地垂迹”理论,日光连山中的男体山山神“大己贵命”,也代表“千手观音”;女峰山山神“田心姬命”,也代表“阿弥陀如来”;太郎山山神则是“味耜高彦根命”,也代表“马头观音”,是典型的神佛一体的道场。

    与其他地方的寺社势力不同,日光山不大介入世俗纷争,因而景光刚刚平定壬生家,并非是急着来给地方宗教势力拜码头的,而是为了法统问题。

    此时,景光虽然通过武力从壬生家手中,夺下了原属于宇都宫家的领地,但仍有一地的统治权未明确,那便是日光山。

    宇都宫家先祖藤原朝纲入道宗圆,最初获封的是二荒山神社神主兼领鬼怒川流域统治权,因而宇都宫家代代仍兼任此地神职,是名义上的日光山领袖。所以说,取代宇都宫家在下野国的地位,入主宇都宫城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要接手日光山的统治权。

    景光在夺取了宇都宫城后,便往京都派遣了使者,奏请朝廷与幕府赐封“日光山御神领总政所”一职,当然此地至山城国太过遥远,难免夜长梦多。景光又先行奏报了关东管领上杉xiàn zhèng及原古河公方足利晴氏,毕竟理论上此地属于关东将军辖区,这两位也有一定的法统性。在得到双方回复后,景光也等不得京都方面的反馈了,赶在年节前入山,要举行继任仪式。

    日光山众寺社对谁出任“总政所”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毕竟武士们就是挂个名,之后都是该干什么干什么。

    日光山负责接待的僧人出身于壬生家,而实际上,在山中,壬生家出身的僧人不在少数,这也是景光对壬生家及其附属豪族采取怀柔策略的一大原因,虽然其世俗势力不强,但其族中所出“化外之人”真的不少,甚至天台宗祖师圆仁大师也是出身壬生家的。

    继任仪式毫无波澜,本地僧人或神官不过是走个过场,以早点把景光打发走作为主要目的。

    仪式之后,景光又先后至各社中祭拜了日光山三位主神,并将一尊铜鎏金的“正法明如来”像赠与山门,出资新建神社以供奉。景光还效仿“本地垂迹说”,以此作为“天儿屋根命”{藤原氏祖神}的垂迹化身来一并供奉,以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正统性。虽说有些不合规矩,但也并不是太离谱,各寺社也便默认了。

    由于山中不方便五六百人的队伍居住,景光在完成“预定动作”后,趁着晌午回温,领着大部队下山了。定光院莲信和尚则是要留在山中,与“光明院”的僧人交流心得。

    鉴于现今的局势以及宇都宫城的条件,这段时间景光仍是在唐泽山城居住,遥控指挥对下野国中部地区的清洗。如景光所想,壬生周长在得到了壬生城及两万石之行后,并未再提出什么非分的要求,短短半个多月已经完成了族人迁移的工作。现今景光将壬生纲雄这个壬生家嫡脉扣在手里,也不怕壬生周长翻天。

    景光领众人在唐沼城住了一晚,第二日一早启程返回了唐泽山城,开始安排宇都宫城修复的相关事宜。

    “殿下,真的要把居城迁到宇都宫城吗?”斋藤朝信对此有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返回目录

若图片章节不正常,请点击报错后刷新页面(支持最新20章报错)

若章节正常,请不要点击报错,否则会造成网站打不开

来源4:http://www.88dus.com/xiaoshuo/108/108855/42341682.html

切换来源-当前为88dus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