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老对手了。
他从小由努尔哈赤加以抚养,所以他与努尔哈赤的儿子们关系很好,尤其是与皇太极的关系更是非同一般。济尔哈朗从青年时代起就追随努尔哈赤南征北讨,因军功受封为和硕贝勒。是努尔哈赤时期共柄国政的八大和硕贝勒之一,也是皇太极时代四大亲王之一。
这人在满清中地位非常高,但却为人谨慎。当在皇太极暴毙后,为帝位问题两白旗和两黄旗发生尖锐对立。剑拔弩张的时候。在继统的大是大非问题上,济尔哈朗不愿卷入太深。他先是赞同立豪格为帝地意见,继而看到两种势力势同水火。又转为调和的立场。
当福临登基后,济尔哈朗辅助多尔衮,处理朝政。福临即位时,济尔哈朗与多尔衮两人同为辅政王。但尽管拥有崇高的军功、威望和地位,济尔哈朗为人很是低调。他主动要求将自己排在多尔衮前面地名次放到多尔衮之下,并要求诸王大臣商讨国事时,只报告多尔衮即可,不必报告自己。
济尔哈朗办起事来一向兢兢业业。担任辅政王后,他在盛京尽心辅佐幼帝,多尔衮则率领大军兵发山海关。当江南军水师登陆,济尔哈朗竭力保着盛京不出问题,只派人急速通知多尔衮回兵救援,却坚决不肯出战。
这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态度。虽然遭到了盛京大批鞑子官员的反对,其实却是个非常正确的做法。在当初朱斌的设计里,一旦满清派兵追剿,即可趁着盛京兵力空虚地时候,趁机直捣盛京,但济尔哈朗保守的做法,却使这一作战思路落空。
其后多尔衮领败兵回援。也许是为了转移作战失败的责任,他却在朝会时大加指责济尔哈朗正确的做法。两人本同为摄政王。多尔衮对待济尔哈朗却如同下属般横加指责,让镶蓝旗的满人愤愤不平,纷纷请求济尔哈朗发难。
但济尔哈朗出于清军新败,满清政局急需稳定的考虑,却拒绝了部下们的要求。他的这一从大局考虑。委曲求全的做法。却进一步增长了多尔衮的嚣张气焰…
一个人地忍耐总是有限度的,当被逼到走投无路的时候。再老实的人也会奋起反击,而这也正是朱斌最愿意看到的,所以他一直在等,等到济尔哈朗忍无可忍的一天,那时候,将是朱斌给予满清致命一击的绝妙机会…
是日大明朝会,文武大臣早早赶到,分立两旁,幼小地景平帝端坐上方,武英王朱由斌特许带刀上殿,坐在了下首的位置。
朝会上也是追增了一批国难中壮烈殉国地大臣。接着对山海关大战、追剿闯贼,收复宁远四城,平定张献忠之乱,以及南京之变中的有功人员分明嘉奖提升。
收复宁远四城有功,但却因“放跑”硕托而受到责罚的黄溪等四镇总兵,也都被撤消的处分。前江南军的一众将领,大部赐将军号,四镇总兵,并陶海、龙默寒、魏重义、龙淄阁、李德等人皆晋爵位。
这大大稳固了江南军各级将领在大明军队中地地位。接着,朱斌正式宣布,自今日起废除“江南军”称呼,统称明军。并宣布一年内募兵一百万,二十万朝廷正规军,八十万为预备军地庞大计划!
这一个有些意外的决策,当时就遭到了一些大臣地反对。武英殿大学士史可法的反对最为激烈:
“臣不赞成武英王的做法。眼下大战才平,各地凋敝,民不聊生,最紧要的是将朝廷不多的银子投入到各地的恢复之中,以安民心。按武英王扩军百万的想法,即便招募一兵最低费用年饷四两银子,这笔费用便需要四百万两。先不说这笔银子若是用到恢复经济上能起到多巨大的作用,?*党⒂稚夏娜コ锎胝獗室樱肯鹊燮脚咽吣辏庠缇陀镁4吃羧刖丈苯俾樱┦γ裰诳嗖豢把浴W曰指淳┦σ院螅蘸T死戳艘慌右园捕裥模帜睦锕挥茫肯衷诠饨鍪4嬉送蛄搅税。涂炝僭钡馁郝欢挤⒉怀隽耍?br>
朱斌皱了皱眉头,不想大明的财政状况却恶化到了这个样子。
这时,一位侍郎也上来说道:“臣赞成史相的意见。眼前边关稳定,流寇已灭,还要养那么多的军队做什么?况且所谓的预备军,臣实在闻所未闻…”
张溥却是坚定地站在了朱斌这一边:“边关虽然稳定,但金虏尚在。臣同意武英王扩军决议,我等焉可因一时之小安,便把当初的耻辱忘在脑后?”
等众人纷纷说完,朱斌这才对众大臣说道:
“第一,我已急命陶海,从江南再次调用两百万银子,以供朝廷使用。第二,恢复大明经济和地方秩序,不是靠使多少银子便有用的,稍后几天我会有详细的计划以呈圣上…”
他这话让众人无可指责,那江南本来就是武英王的封地,现在却一再从自己的封地上调用银子到朝廷,也算当得起“忠义”二字了,这时,又听朱斌说道:
“还有重要一点,要让军队有战斗力,就得让士兵们无后顾之忧。因此,每位士兵的饷银不是史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