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血沃轩辕

二百四十一 平西伯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顺军占领昌平明皇陵,当时只有十二座陵墓,并且将十二座享殿焚毁,并砍伐了所有的护陵松柏。

    局势如此糟糕,大臣李明睿劝崇祯迁都南下,名目就叫做“亲征”。崇祯这时候还是显示了大明天子的骨气,不愿背上“逃天子”的骂名,断然拒绝了这一要求。

    准备抵抗到底的崇祯,手里此刻调得动的,只剩下驻守宁远地吴三桂的数万人马。但是一旦调用吴三桂,势必只能放弃宁远,在这件事上,崇祯又犹豫起来。这个时候他想到了在北京城中吴三桂地父亲吴襄…

    当日崇祯在中左门召见户兵两部和吴襄,

    地守关之策。

    谁想吴襄明确而坚定地说:“祖宗之地尺寸不可弃!”

    —

    崇祯知他害怕承担“弃地”的责任,急忙对他解释说:“此朕为国家大计,绝对不是你们父子的责任…”随即话又转到三桂能否对付农民军:“贼军的攻势一日紧似一日,你认为吴三桂能抵挡住则军吗?”

    吴襄胸有成竹地说道:“臣料定贼军远道而来,不过是做试探性的攻击。若是将臣的儿子调来,臣子必生擒之以献陛下!”

    崇祯听吴襄说得如此轻松,不禁笑了出来:“逆闯已百万,怎么在你看来要消灭那么容易?”

    “贼军声言百万之众,实际上都是些流民组成地乌合之众,他们还没有见到真正的精锐辽军是怎么样的。”吴襄大声保证道:“咱们过去屡战屡败,皆因诸将所率之兵毫无战斗力,遇贼军非溃即降。以五千人往,就等于给对方增加五千人;以一万人往,则又增加一万人,遂使贼军越聚越多,势力愈加壮大;相反,明兵势力越发衰落下去。而一旦遇到当初的武英王之强大江南军,贼军就溃不成军,如今贼军屡胜而骄,是因为没有遇到强劲地对手,若以臣子之兵当之。当立擒之!”

    听到朱由斌的名字,崇祯沉默了会问道:“卿父子之兵几何?”

    吴襄忙顿首请罪:“臣罪万死!臣兵按册八万,其实只有三万余人,因为非几个人的军粮才能养活一名士兵,。此各边通弊,臣父子也是无奈行之。”

    崇祯顿时大喜。随即又想到了一个关键的问题:“把宁远之兵调到江南,需要多少军饷?”

    “百万!”吴襄连想也没想就答道。

    崇祯一听“百万”,不禁吓了一跳:“就算宁远将士全来,又哪里用得着那么多军饷?”

    “陛下,其实百万还是说少了。这些将士在外,皆有数百亩庄田,而朝廷尚千饷银十四月,必须要先发给了他们?关外尚有六百万生灵需要安顿。?推此而论,百万恐不足以济,臣断然不敢妄言!”

    吴襄算了这笔“百万”账,崇祯也只好认了。但一想国库空虚,如何能拿出百万两?不禁面带凄色,说:“国库止有七万金,搜一切金银什物,补凑二三十万耳。”

    其实吴襄这番议论,基本都是信口开河,大话连篇,崇祯却被他说动了心。这些年来,官兵越是剿杀,贼军不见减少,却日益发展,官军也越败得惨,不可收拾。吴襄所列举官军败绩,不足以对付贼军,多少也道出了些实情!

    而在另一方面,吴氏父子所领“边兵”毕竟没同贼军作过战,他吹嘘他地儿子吴三桂敢战,能擒住李自成,这肯定会给崇祯留下深刻印象。但当前最紧迫的问题是撤宁远援京师,吴襄作了否定的回答,弄得崇祯又没了主意。

    崇祯来回转动了半天,终于下定了决心,大声说道:“封吴三桂为平西伯,即日调入京师拱卫,不得有误!”

    …

    就在崇祯下圣的时候,在宁远这座孤城,武英王朱斌和即将升任平西伯的吴三桂,这两位大明危亡之时最优秀的将领,却在极度秘密的情况下,相聚在了宁远!

    这两位年轻的将领,经年未见,这次终于又重逢在了一起,彼此间不但没有增加任何的陌生感,反而只觉得心情激动,甚至眼眶里都有些湿润的感觉。

    相比之下,身处江南地朱斌生活得更加优裕一些,面色白皙。而常年战斗在边关的吴三桂,数年激烈的战争,让他看起来更加伟岸挺拔…

    一见朱斌身边只带了区区十名侍卫,吴三桂大是吃惊:“兄弟,这年头兵荒马乱,金虏流寇到处横行,你以武英王之贵,如何敢只带这一些人?”

    “人多反而引起注意,况且现在形势如此危急,哪里还有空去理会这些?”朱斌摆了摆手说道:“兄长,你此次找我来,必有要事相商,我二人也不必再客套什么了。”

    原来,当日接到林庆宗带了的密信,朱斌猜到此时的吴三桂必然处在一种矛盾之中。说实话,朱斌心里对吴三桂的军事才能还是相当敬佩地,若他能为大明守住边关,那对于大明来说,就是一道坚实的铜墙铁壁。所以朱斌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返回目录

若图片章节不正常,请点击报错后刷新页面(支持最新20章报错)

若章节正常,请不要点击报错,否则会造成网站打不开

来源4:https://www.duquanben.com/xiaoshuo/4/4745/658140.html

切换来源-当前为yb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