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血沃轩辕

二百二十九 大战前夕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加上前四总兵,共为八镇总兵,合兵力十万、马四万、骡一万。还不足十五万之数,朝廷又做了番努力,最大限度续增至十三万而止。令各镇总兵“刻期出关”,速会兵于宁远。

    深知松锦决战重要性的江南总督,忠勇武英王朱由斌上书朝廷,并以密信于洪承畴,愿出江南军五万驰援边关,自备粮草,不要朝廷一两银子,但结果却让他大失所望。

    朝廷的回答是江南亦是朝廷重镇,忠勇武英王和江南军当镇守此处云云,总之就是一句话死也不用江南军…

    洪承畴的回信客气得许多,王爷的好意洪承畴心领了,可是朝廷已经下了严旨不用江南军。他洪承畴也没有办法…

    道谢绝让朱斌沉浸在了绝望之中。国家危亡到了这祯却还是因为一己之私不肯用江南军。他地近卫看到王爷在院子里独坐了整整一个晚上,到了天明地时候。才发出了一声长长地叹息:

    “大明之亡,由松锦之战开始…”

    洪承畴的三个前任均战败而死,萨尔浒大战杨镐入狱被杀;沈辽大战统帅袁应泰兵败自杀;广宁大战经略熊廷弼传首九边。

    而洪承畴接下解围锦州的任务后就考虑自己怎么办。杨镐之败地原因只有一个字:“分”。兵分东西南北四路,分进合击,没合起来;而努尔哈赤则是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结果。杨镐大败。

    这个教训对洪承畴来说太深刻了。所以,洪承畴不敢冒进,他采取了一条措施:“合”,把十三万军队集中起来,抱成一个团,这样皇太极就不能各个击破…

    —

    洪承畴率军从宁远出发,采取“建立饷道,步步为营。边战边进,解围锦州”的策略。但是,洪承畴军行动迟缓,从受命到出师已经数月;从宁远到松山约百里。其间拖拖延又数月。

    等洪承畴兵到松山之后,设立大营。以图进取。起初,双方军队有过几次小规模的接触,明军得胜。洪承畴也很得意,但仍十分谨慎,不敢冒进。

    皇太极接到清军初战失利,军报传到胜京。皇太极正患病,鼻子流血。他接到军报后,立即出发,用碗接着鼻血,骑马急进,星夜兼驰,来到前线。皇太极到松山后,没有休息,立即登山,视察形势。他见明军大众集前,后队颇弱。猛然省悟道:“此阵有前权,而无后守,可破也

    同样接到洪承畴捷报的朱斌,却没有一点高兴的样子,只是苦笑着说道:

    “小胜何足为喜?洪承畴前军强劲,后侧空虚。若皇太极以轻骑抄其后翼,断其粮道,洪承畴和明军此番必败无疑!”

    他当即派人以快骑送信于洪承畴,劝洪承畴以得胜之师,不待清军完成准备,即提前展开决战,并再信中再三提醒洪承畴防清兵偷袭明军后翼,打击粮道等等。

    接到急信的洪承畴正在与部下召开军事会议,看了朱斌地来信,他以信示部下笑道:

    “我做了整整十二年的督师,朱由斌又算得了什么?不过仗着运气好侥幸取得了几场胜利,现在居然来指挥于我…”

    做为洪承畴部下八大镇将之一的吴三桂,却建议洪承畴多听听朱斌的意见,洪承畴却冷笑着没有接纳…

    明军以步兵在松山城北和乳峰山之间设立七个营,以骑兵驻松山东、西、北三面,合步骑兵,号十三万,部署严整。

    于是,皇太极将主力部队部署在松山与杏山间,乌欣河南山至海边,横截大路,绵亘驻营。并于锦州至海之间,掘三道大壕,各深八尺、宽丈余,包围松山明军,并切断其松山、杏山之间的联系。

    皇太极之作战布署是,围锦打援,将原重点围困锦州的兵力,转移到重点打击援锦明军。这就由松山、锦州明军对清军的包围,转变为清军对明军的反包围,即将洪承畴率领地十三万大军,包围在松山一带,使锦州、松山、宁远,彼此孤立,无法互援。

    他又果然如朱斌预料的那样,切断了明军粮道。洪承畴统率十三万大军的粮道被清军切断。这引起明军的恐慌。

    洪承畴率领十三万大军,环松山立营,图进解锦州之围,却退无回旋之地,自断与后方杏山、塔山、宁远等城地联络。尚未开战已使之陷于绝境。

    在洪承畴的部下中,论战斗力以三桂地辽东兵为强悍善战。他率兵二万,按自己独特的治军办法进行组织:从中选出精锐骑兵一千,以五十骑为一队,共分二十队,每队又设一领骑官,共计二十名。

    吴三桂把这二十名领骑官姓名分别书写在二十只竹签上,插在自己的靴筒上,遇到紧急情况,便信手从靴筒中取出一签,呼叫某领骑官,该领骑官即统领本骑队,跟随他冲突决阵。

    年仅二十九岁的吴三桂统率这支训练有素的军队,称得上明兵中一支精锐的部队。统帅洪承畴也认定,在自己所有统帅的将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返回目录

若图片章节不正常,请点击报错后刷新页面(支持最新20章报错)

若章节正常,请不要点击报错,否则会造成网站打不开

来源4:https://www.duquanben.com/xiaoshuo/4/4745/658128.html

切换来源-当前为yb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