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民国立志传

第一章 潜规则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一战欧洲战场,1916年4月15日,随着德国火炮的咆哮,开启索姆河二次会战的序幕。

随之,无数德国飞机成群结队的飞向协约国阵地的上空。

无数噪杂地声音从德军战壕中跃出去。

德国人为进攻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当这些钢铁怪物跃马而出的时候,一个新时代开始了,接着这个新时代就结束了。

德国人的战斧一直砍到巴黎城下时,他们很快就遇到一个新问题—地雷,英、法布大面积的布雷,这些地雷有效的阻挡了德国战车的前进的脚步,当他们在高速的前进中停下来的时候,火炮成为了打击坦克最为有效的武器。当协约国在索姆河二次的大败之后,迅速组织反击,更多的人力、更多的物力投到这里。英、法都在加紧生产自己的坦克,而德国国内一片欢腾,德国已经攻至巴黎城下,胜利就在近前。

比起那些大赚特赚的资本家,杨洪森为此小赚了一把,接着他很自觉的从这种短期的危险生意中退了出来,对于未知的一切要保持谨慎的态度,而且相对于赚钱,杨洪森更想得到欧洲人手中的先进生产技术。为此,杨洪森建立起了一个庞大的间谍网,而这个间谍网让杨洪森的生意又如鱼得水。

如果杨洪森只在中国这么瞎折腾也没有什么,但是他跑到国际舞台上折腾,这让他触犯了一些潜规则。

对于那些历史背后的东西杨洪森并不了解。

杨洪森从经济顾问李德尔斯处收到了一份摩根先生的电报,从这份电报中杨洪森嗅到了一丝不快,而电报上的用词却是非常地的优雅,它敲碎了杨洪森一直以来的优越感。

李德尔斯察觉到了这位中国老板的不安及不满,这是一个同样心狠手辣的主。李德尔斯发现中国老板突然坐在哪里大笑起来。

战争的背后总是有一群商人,最初他们是从战争中谋利,之后开始学着操作战争。

很显然这些金融家也操作战争,他们通过向交战双方提供技术、情报乃至于物资,很好地把握着战争的进程。战争的本身并不能产生多少利润,但由战争受制造出来附属产业却能瞬间造就出无数个千万、亿万富翁。这种游戏并不是杨洪森这样的人士所能玩,虽然他有一些信消上的优势,但是这些优势有着很多的不确定性。不管怎么说德国胜利对这些金融家来说好处太多了,不过这种事情还是少发生的为妙。杨洪森忍气吐声地躲在阴影中赚取自己应得的分子。

战争爆发以来,国际市场对钢铁、面粉、纱布等需要猛增。如铁砂矿的价格比之战争初期翻了数倍,每吨已突破300元大关,而面粉、纱布更是供不应求,中国经济正经历着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

战争在这时显得不合时宜,孙中山采纳了杨洪森的建议。这样南京政府在这时候突然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调头,把重点放在经济建议方面。这一时期北方官僚资本也在迅速膨胀,但是政府却依然穷的叮当响,内阁的争夺也越加激烈,黎元洪有着南京和西南三省的支持,与段祺瑞争夺着领导权。被危机深深包围的段祺瑞深知此时的北洋十分不妙。

一方面是南方经济的迅猛发展,一方面是北方经济的逐步恶化,政府向日本借款,结果使得北方的良性资产逐步为日本控制,日货充斥着北方,小业主纷纷破产,严重的土地兼并导致农民无地可种,社会矛盾越加激化,如此发展下去其最终的结果就是北洋的彻底崩溃。

北洋需要找个突破口,战争成为了段祺瑞最后的选择。

当初袁世凯将两江让给杨洪森是个巨大的错误,中国三分之一的财政收入在两江。目前杨洪森控制着七个省,根据私下沟通,南京留守政府的财政收入超过了中央政府。比起北方赤字财政,南方的财政充足,在这么下去,北洋政府可就真的要破产了。

“如果不对南方用兵,北洋政府在数年内就会崩溃”段祺瑞痛心疾首的说道。

可是,政府要员们继续紧吃,对南方用兵打赢了还好说,这败了死的不是更快。

段祺瑞认为北方之所以坏到如此程度就是因为黎元洪整地,必须把他赶下台,将政权牢牢的握在北洋集团手中。

黎元洪一下就成为了傀儡总统,他的总统办公室一下变的清冷起来。段祺瑞派心腹徐树铮将黎元洪总统大印给拿走了,为些黎元洪做个批示还要拿到徐树铮处盖章。

徐树铮倨傲不逊把黎元洪气的下令讨伐徐树铮,段祺瑞护短,黎元洪气的下令讨伐段祺瑞,双方争的不可开交。趁着北方大乱,杨洪森开始着手准备平定广州。

广州是除了南京之外国民党的一块重要的革命基地,这块基地不能长久的控制在桂系手中。

孙中山做出了决定,杨洪森随即展开行动。

陆荣廷很害怕,南京这次不只是要解决广东问题,看架式把他也给顺带解决了。

南京政府拟将桂军整编为六个师,军队开支由南京政府支取,不过团以上军官需到庐山参加军政培训,待培训结束后回原部队任职。

庐山军政培训班,它的大名陆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返回目录

若图片章节不正常,请点击报错后刷新页面(支持最新20章报错)

若章节正常,请不要点击报错,否则会造成网站打不开

来源4:https://www.duquanben.com/xiaoshuo/5/5228/761155.html

切换来源-当前为yb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