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港镇临江的楼阁在夏秋两季是最适宜居住。
尤其是夏季,江风清凉,只消将前后窗户打开,暑意就消了大半,只是隔岸数十步,就会觉着比这江边热了不少。
到了冬季,这江边楼阁湿气重,却是十分阴冷,比起别的地方更容易得风湿、老寒腿。
但朱四爷看中的这间小楼却真是独具匠心,临江的窗户前沿,都是用几种颜色的碎石堆砌了几个好看的火炉,上方几个倒扣莲叶般的青铜罩子罩住,连着几根青铜烟囱嵌在木壁内,在壁间行走,表面全部是纂刻了诗文,就像嵌入一壁内的一块块青铜碑文。
这青铜烟囱两侧全部嵌以不染的铁木,冬日这几个炉子不仅能够用来分别煮茶温酒,融墨,烟气沿着这些烟囱行走,那就是最好的壁炉,到时江面飘雪,内里却肯定还是温暖如春。
松竹阁是这间小楼二楼西侧最里的一间厢房,三个朝向的窗户都能够打开,风清日丽之日,将这三面窗户打开,一江景色便灌入了这整个厢房。
有精致的楼梯通到上方的阁楼。
阁楼除了高度不高之外,十分的宽敞,能够堆放许多东西,而且一扇可打开的窗外还有一个小小的露台。
将近日出时,林夕在这间厢房的床上睁开了眼睛。
从房中石缸中取水洗漱完毕之后,他查看了一下临江窗口的一个火炉。
这个还有炭火微红的火炉上熬着一个大瓦罐。
林夕掀开罐子,一股浓浓的香气就登时弥漫在了这间厢房之中。
几根肥大的黑褐色刺参在冒着泡的稀薄汤汁之中翻腾,下面隐隐还有大块大块的肉类、一些根茎等物。
这一罐子东西,连汤汁加起来,估计至少有十几斤的分量。
“这可真像是一锅佛跳墙啊。”
看着这一罐子东西,林夕嘴角悄然上翘的自语了一句,拿起了早就放在旁边的一副碗筷,夹了一根肥厚的刺参试着吃了一口。
觉得一股异常鲜美肥厚的感觉从口中马上化开之后,林夕脸上更是泛出了一些得意的神色,将剩余的刺参全部吃完之后,便走上了阁楼,开始摆出了一个又一个的姿势。
一连做了半个时辰,天色已然大亮,浑身都已经被汗湿透之后,林夕才停了下来,下了阁楼,开始一碗接着一碗,吃起了这大瓦罐里的东西。
若是普通人看到,肯定会看得目瞪口呆。
因为大瓦罐里足有十几斤的东西,竟然全部被林夕吃得一点都不剩。
林夕吃得浑身再度热汗淋漓,身上热气腾腾,用温水冲洗了一下之后,林夕才拍了拍略鼓的肚子,打了个饱嗝,打开了放在阁楼中的大木箱,从中取出了徐生沫给他的一些套件——特地用于磨砺控制身体平衡,内里如有大量不规则流动水银的厚甲衣,以及各种负重物。
将大瓦罐刷洗干净,套上了青绸衫之后,林夕这才推开门走出了这松竹阁。
头发已经雪白的莫姓老人已经在这小楼前方平台上洒扫,看到林夕下来,便对林夕颔首,执长者礼,道:“那三千银两,我已捐了出去,用于镇上学堂。”
林夕回礼道:“将来那些从这里走出的读书人,必定会铭记老先生的恩德。”
“我已经老了,而且年少时读书也不出色,连些许功名都没有获得,一无所成,唯有经商,老年连经商都不成,全仰赖大人,将来就算留下些虚名,那也是拜大人所赐。”老人摇了摇头,似是羞于再谈什么,只顾洒扫。
虽然昨日交谈得不多,但林夕却是从这名老人身上看到了这个世界真正读书人的迂腐和执拗,而这名老人也从林夕的眼中看到了淡泊和他所觉得足够入住松竹楼的风骨。
所以今日听到老人方才的言语和见到此时的言行,林夕也没有什么不测,悄然一笑之后,便告辞出楼。
小楼门口廊坊外,汪不平已经早起在制伞。
挥了挥手让汪不平继续忙着,不要多礼之后,林夕看到汪不平手中的这一柄竹伞已经完成了骨架,开始在糊伞面。
因为这个世界的油纸伞对于当时在鹿林镇的林夕来说也算新奇,而且这东港镇和边上两个镇虽然没有制伞的,但林夕之前所在的鹿林镇上却是有一家特地制伞的“若水堂”有些名气,林夕也好奇的看过两个下午,知道些其中的工序。
所以此刻只是看了一眼,林夕就有些好奇,忍不住道:“汪兄,你这柄伞可好像和别人的有些不一样,你这伞都不用‘刮青’的么?”
“想不到林大人对着制伞都有些研究。”汪不平有些惊讶的看了林夕一眼,却又浅笑道:“这柄伞说好是给你的,当然和别人的有些不一样。”
“一般的竹子需要把那一层青蔑刮掉才好加工,但这是青祁山特有的青玉竹,十分奇异,泡水之后,竹质会比较柔嫩,容易切割,好做手脚,但曝晒脱水之后,我再用桐油浸过数天锁住,却是再也不可能有水沁入,竹质会极其坚韧,一般的利刃都很难切得动,以前军中以至以这竹子制成青玉甲,但因为这种竹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