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朱明画卷

第二百一十四章 重铸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第二百一十四章重铸

    话一起,光阴一混。就到了二更初,是放莲花灯的时候了,就与张玉父子三人别开,坐马车去了小县唯一一条河岸。

    小县城民风纯朴,又位于前朝蒙古人统治中心,礼教作风并不严谨,还残留着百年累积下游牧民族的豪迈。因此,各家女眷也未拘泥于家院,只在院子里应了时节习俗,就纷纷约了闺中好友,来河岸放灯许愿。城中小商小贩最会谋时机,哪会放过这七夕之夜,早就在河岸附近摆了摊,什么香囊、头花、面人、瓜子、花生……等物什吃食应有尽有,引了大姑娘小媳妇个个欢喜,倒将放河灯的事搁在了后面,逛起了小摊子。

    他们一行人也是这样,母子两一个变相被关一月,一个衔着金汤勺出生,从未见过这些,一时兴致极高。将不大的小夜市逛了个遍。一路东瞧西看,临近三更才提了莲花灯将去河岸。

    正在这时,忽听身后有人“噗嗤”一笑,道:“瞧,又是他们!这家夫人真是好命,儿子都五六岁大了,她相公还耐性的陪着逛了一晚,这可是连那刚成亲的都少有!”嘻嘻一笑,羡慕道:“戏里唱的织女与牛郎那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左不过就这样了罢。”

    仪华脚步一顿,回头望去,是几个梳妇人头女子在一处说话,都笑得一脸暧昧。

    一时还不知她们说得是谁,仪华举目四望,才发现周围几乎全是女子、孩童,就是少数的男子也是单身少年,惟有朱棣与她一对夫妻,而他还一路搀着她。蓦地,仪华反应过来,忙要推开朱棣的搀扶。

    朱棣自是不让,反牢牢握住仪华的手,低头问她,声音温柔:“怎么了?可是走累了,要不先歇一会儿,再去放灯。”

    “哟!真是体贴。”那妇人又一声调笑,笑得更欢:“人家夫人不好意思,好像发现咱们了。得走了!”说完,几人哄堂一笑,很快地消匿在来往的人群中。

    她们人一离开,朱棣正好顺着仪华的目光望去,见并无异处,回头问道:“在看什么?”

    仪华睁不开手,又气朱棣装腔作势,不假思索就道:“您明明就知道,还问!快放开,让嬷嬷扶我,少让别人又说在天愿作——”一语未完,猛意识到不对,立刻止话不言,推开朱棣的动作也一并停下。

    朱棣眼睛骤亮,低头看着仪华,一瞬不眨,声音低低沉沉,似那醇厚的甘醴若有似无的诱引着人:“说什么?在天又愿作什么?”

    本以为这月里,她已经见识够了朱棣的一反常态,没想到现在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简直与无赖相较!

    仪华心下腹诽不已。却也不能争辩,更不能回应,又想起熙儿他们还在一旁,这分明就是**的一幕,怎能让他们看见,遂忙向过看去:八名侍卫远远跟在后面,一侧随行的陈妈妈、马三宝低着头,仿佛什么也不知道;而熙儿正手抓着面人,靠在马三宝的肩上打着盹。

    见状,仪华心思一转,岔开了话道:“熙儿都困了,妾身也乏了,不如早些回去。”

    朱棣眸光微黯,蹙眉道:“还没放灯,就回去?”

    仪华嘲讽一笑,转过脸,望向不远处泛着灯火的河面,平叙道:“今日来此,本就意不在逛七夕,放灯与不放,又有何不同。”

    朱棣闻言微怔,笑容还在面上,目中却卷起滔天骇浪,半响之后,一切都旋于平静,只听他反问道:“你不是我,又如何知我意?”语气略重,是带着薄怒的质问,也是他近来不曾有过的。

    仪华讶然。一时语塞。

    朱棣怒意转逝,复又笑道:“勿管它是否灵验,你还是放个灯,许个愿吧。”说完,径直搀扶着仪华去了河岸,亲自点了一盏莲花灯,递给她。

    就在仪华接过莲花灯的一刹,朱棣忽然不放手,拿着灯的另一端,说道:“诚然今日之事,是刻意安排。但一举多得,又……”顿了顿,没再说下去,只另道:“其实半月前,我就想到带你来此。”

    他话说得隐晦,仪华只做不懂,接过莲花灯,叫了陈妈妈搀扶着,许下一个平安愿,将这只承载愿望的河灯放下,任它慢慢漂远,成了众多河灯中的一只。

    放过灯,乘马车离开县城的时候。时向子夜。

    这一夜,夜空浩渺,繁星灿烂。凝眸遥望,星子晶莹闪烁,令人不由心神驰骋,慨愈深。仪华母子却未赏今夜之景,在平稳行驶的马车中,熙儿依偎在陈妈妈怀中满足的睡了,仪华也不知不觉的阖眼垂首,半倚在了朱棣的肩上。

    不知何时,外面下起了雨。不是夏日的暴雨,那样的瓢泼如注,是淅沥沥的小雨,缠缠绵绵。偶有一阵夜风拂过,从竹帘细密的罅隙吹来,带着雨水泥土的清晰,竟是生出微微凉意。

    仪华不禁打了一个冷颤,却没睁眼,只闻得细小的雨声,不由微微一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返回目录

若图片章节不正常,请点击报错后刷新页面(支持最新20章报错)

若章节正常,请不要点击报错,否则会造成网站打不开

来源4:https://www.duquanben.com/xiaoshuo/8/8106/1481875.html

切换来源-当前为yb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