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和户部尚书。本来这些财经事务可以由正式奏本奏
告皇帝,但密折中所奏的大都是弊端,侵犯到既得者的利益,似乎密奏较为妥善。
除财经弊端外,王鸿绪的密奏性质十分广泛。
有几个密折与“陈汝弼案”有关。这案子起因于陈汝弼纳贿三千两银子,后来发展为大
案,由“议政大臣、九卿詹事科道等赴刑部衙门会审”。王鸿绪参与会审,将审案经过详细
密奏康熙,其中说到满官汉官之间的争辩:“……定陈汝弼‘情真立斩’,满大人皆已依
允。李振裕与臣说:定罪未有口供,大人们应斟酌,且陈汝弼昨日所首字纸及书札是什么东
西。臣又云:不是隐藏得的。满大人因令司官取来,念与众大人听……满大人说,没有关
系,不必入在口供内。汉大人说:‘假装身死’四字该去,昨日原是昏晕去了。因删四字。
屠粹忠说:藏匿案卷及犯赃,得无‘立斩’之条。议政大人说:改了罢。舒辂因改‘立
绞’。科道说:仍照三法司监候绞罢。满班大人未有应者。又陈汝弼令家人递亲笔口供,满
大人不收。李录予说:以前三法司不曾取陈汝弼亲笔口供,今日伊家人来递,又不收,如何
使得呢?……今本内所定口供,寥寥数语,乃舒辂所做也……从来问官改供及捏供,拟罪处
分,条例甚重……满大人皆怕惹怨,有话不肯发出。议政大臣亦唯听舒辂作主裁定而
已……”
康熙批语:“此奏帖甚好,深得大臣体,朕已明白了。”奏帖的主要内容,是说“满大
人”有冤枉犯人的情况。
“汉大人”则力为开脱。这案子后来如何结案不明,相信康熙会有较宽大的裁定。值得
注意的是,满洲官员传统上虽较有权势,但康熙并未偏袒满官。同时又可看到,当时处人死
刑十分郑重,不能由有权势的大臣一言而决。
王鸿绪的密奏中偶然也有若干无关紧要的小事,今日读来,颇有兴味:
有一个奏折是长篇奏告马政的,最后一段却说:“……李秀、殷德布二人,不知何人传
信与他,说皇上在外说他是大光棍,李秀、殷德布甚是惊慌等语。此后臣所陈密折,伏乞皇
上仍于密封套上,御批一‘封’字,以防人偷看泄漏之弊……”(康熙批:知道了。)
有一个长篇密折奏告主考官、副主考是否有弊,最后一段说:“又宋荦幼子宋筠系举
人,于十一月廿一日到京会试,向人言:其父向年有晕病,隔久方一发,惟今年武场中晕一
次,及到扬州,复发一次,比以前紧些,然幸而晕醒,仍可办事,今奏新恩,将来交印之后
即可来京等语……”(康熙批:知道了。)宋荦本为江宁巡抚,新升吏部尚书,办事能干,
康熙关心他的健康。
有一个密折奏告一个官员有罪充军,解差向他讨赏,每人要银子十两,那官员不给,反
加辱骂。一天晚上,那官员忽被人绑缚,所有银两尽被取去。这是一件无关紧要的小事,王
鸿绪一样的密折奏闻。
李煦的奏折
李煦是康熙的亲信,任苏州织造达三十年之久。李煦的妹夫曹寅任江宁织杂邺十余年,
曹寅就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李煦、曹寅,以及杭州织造孙文成三人,都不断向
康熙呈递密折,奏报江南地方上的情形。其中极大部分是关于雨水、收成、米价、疫病、民
情、官吏的名声等等。当时没有报纸,康熙主要从这些奏折中得知各地实情。
康熙三十二年夏,淮徐及江南地区天旱,六月中降雨,李煦奏报收成及米价。康熙批:
“五月间闻得淮徐以南时癉舛候,夏泽愆期,民心慌慌,两浙尤甚。朕夙夜焦思,寝食不
安,但有南来者,必问详细,闻尔所奏,少解宵旰之劳。秋收之后,还写奏帖奏来。”
四十七年正月十九日,李煦有这样一个奏折:“恭请万岁万安。窃臣于去年十二月初七
日,风闻太仓盗案,一面遣人细访,一面即缮折,并同无节竹子,差家人王可成赍捧进呈。
今正月十七日,王可成回扬,据称:‘无节竹子同奏折俱已进了,折子不曾发出。臣煦闻言
惊惧。伏思凡有折子,皆蒙御批发下,即有未奉批示,而原折必蒙赐发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