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认为自家儿。那时只觉天下无自己容身之地,差点儿遁入空门,去做了姑子。可惜庵里按律不能收下自己,只因自己年少未到出家的年纪。后来还是夫人派人请了自己出庵,到了周家后来做了姨娘。那时便开始了抄写经书,以求保佑自己能顺遂平安过余生。
文箐想着自己倒底是个女儿,不能说“你日日抄这些经书莫不是把家里当寺庙了?不会经营,总是要帮着理家才是一个母亲该做的事吧。”,只顺着她的话接下道:“我晓得在姨娘心里,我同弟弟是排第一位的。那我便将姨娘抄的经书教于弟弟,每日里诵上一些,也保佑姨娘同家里所有人都平安。”
“你有这个心便是好了。倒是不需得如此。”姨娘终归心疼自家女儿,想着要是把儿女都教成无欲无求,万事皆休,岂不是真应了老爷当日的话?彼时自己为求心安,成日成夜里抄经书,老爷便也怨自己都成了“不食人间烟火的仙人,又如何能修成夫妻安于一家?”自己为此搁笔,再不提这个。莫不是菩萨怪自己心不诚,志不坚,才如此让自己经历这些苦难?只是为何不是自己来应孽,却是好心的老爷同夫人?
文箐摇摇头,仍然倚在姨娘怀里,道:“这可不好。我前几日还念了《论语》里,记得有这么句‘有事,弟子服其劳’。对于先生,作弟子的尚且如此,更何况是母女呢?姨娘抄经书如此辛苦,我写的字不如姨娘,自是不好在姨娘面前卖乖。身为子女,难不成我同弟弟还不能天天背诵吗?”
姨娘听女儿一套一套的说辞,只是中间的“母女”二字,却极为打动人。心想,女儿心里仍是想着自己的,也认自己这个亲娘的,便感慨万千。过得片刻,又觉得自己对不起夫人。拉了文箐立起来,正色道:“箐儿,这事可不能如此说夫人教你养你不容易,她便是你母亲你也晓得,我虽生得你,可同你相处时日并不多,倒不是我有所怨怪,实是我照顾不过来,幸有夫人教养你。姨娘也不是一个不晓世事的,妾室所生子女大多都是正室夫人教养,我却能教养你弟弟,实实是夫人的恩德。可惜我是辜负了夫人,没能把他教得同你这般好……”
文箐见她一边说,一边流泪,中间几次哽咽不能语,说到“不是我有所怨怪”时,脸上神情却是恨不得掏出心来培给人家看以证明是心底真话。如此说来,也真是对周夫人无怨无恨了。
这样的两个女人,事涉当年教养文箐一事,一方才起了关于儿女方面的话题,另一方已经道“我晓得你的心,哪里会怪你”,双方何曾真正完全听明白对方要说的?虽嘴上说“我信得过”,互道姐妹之称,只是再敞开心相互培白,却也是无法同亲姐俩一般亲近,都怕对方不相信自己的真诚,反而成了相互不去言及的话题。
周夫人生怕姨娘或者女儿来日怨怪自己曾经夺了她们几年相处的时间,以致于日后亲生娘俩再见面,却如陌人。自己彼时一番好意,并不是要夺人亲女,没想到反而造成这种亲母女感情在同一屋檐下不如养母女之间的情形。
而姨娘呢?却一是碍于妾室身份,正室夫人教养所有子女,那是天经地义的;另一个最重要原因是因为女儿才使得周夫人唯一一次怀孕还没了,自己便是亏欠了周夫人。所以多多少少为了弥补这种亏欠,女儿送给周夫人教养,自己也便心安些。故此,这两种理由均如高山一般坚实地耸立在姨娘心头上,在同女儿关系上,便不好流露出对她的关心,干脆便将这感情藏深深的,转移到儿子身上。可是正因为是藏起来的,其实心底还是极渴望的。
谁都不是坏人,谁都不好过。也许正因为没有人是坏人,所以才会如此。假设其中一个是恶妇,那么她强抢对方的亲生儿女过去抚养,认为理所当然,不会有亏欠感;可是另一个却会认为他既是恶人,活该没得儿子便是报应,是老天爷给自己的一个公平说法,恨对方便也恨得正当。
可见,“你好,我好,大家都好”,不是真理。有时你好,我好,反而大家在内心中都有别扭。你让着我,我让着你,也可能让出一条不见底的沟来。这是文箐后来琢磨了很长时间才想出这个道道来。
文箐给她抹了把泪,柔声道:“姨娘快不要哭了……适才陈妈便是同我讲母亲在世时,就怕你怨怪自己,才着意让陈妈同我讲得当年她为何才把我从你身边带走一事。母亲已是不安了,你如今再要为此事而自怨,岂不是让母亲在地下更是不安?我听了陈**话,倒是觉得,母亲是好意,只为了解姨娘当时的困,亦不曾因我而没了亲子迁怒于我,否则也不会那般尽心教养于我了。而姨娘彼时是不得已,并不是不要我。我都晓得的,你们两个都是为了我好……”
姨娘此时抬起头来道:“你晓得?”
文箐一边拼命地点头,一边道,“我自是晓得姨娘的心。血脉还是相牵的……母亲的教养之恩不能忘,姨娘的生恩亦不能忘。再说姨娘对我来说,也不止生恩。这不,也在教养我嘛……”
“我以为你也怪我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