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耶律桢封王
既然没这样的生身儿女,给儿子选个如此的王妃,岂不是两全其美的事情,王子的事情王妃没有不操心的理由哇!萧妃虽然决心已定,高兴得几个夜里都没睡好觉,就等着皇帝的到来。
萧妃在皇帝面前那不卑不亢的文人气质,外柔内刚的性格,让一尊独大的皇上感到不舒服。但是给儿子讨封个王位,应该是顺风顺水的事情。
可是皇上从未提起,萧妃也一直没有开口,争讲、献媚的事她感到厌烦。表面上没有开口,心里却是火烧火燎一般,耶律桢自幼性格儒弱,遇到事情没有主见,你想这要是有了封地,做了王爷,由谁来当家做主呢?
这也是皇上的见解,三皇子软弱无能,什么都担当不了,你说能给他封个什么王,立不起门户来呀,皇上很气馁,只好在宫中养着了。
没有几天的功夫,皇上就来到了萧妃的身边,萧妃就把打算给三皇子封王纳妃的事说了。
皇上诧异,给三皇子封王,在情在理,可是这个主能胜任吗?尽管皇上心存顾虑,现在听了萧妃的诉求,还是顺水推舟地答应了,并说爱妃所言朕也觉得妥帖。
皇上也是不负责任,不管你行不行,就把封王的事当做人情送给了萧妃。他觉得这样做,也算是对三皇子的未来有个交代,行不行是你的事,封王不封王是我皇上的事。
封耶律桢什么王,封地在什么地方,这样的大事还要从长计议。
要说文化在人类社会的地位,的确是黑暗中的一盏明灯,如果不是百合来到萧妃身边,恐怕耶律桢这辈子只好养在皇宫中了。
百合如一盏文化的明灯,照亮了萧妃心中的希望,更重要的是让她认识到了中原文化的伟大。
和皇帝在一起的时候,萧妃也竭力劝说皇上,说你看宋朝如此繁荣,其根本就在于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我看依靠武力可以建立政权,但是却很难做到长治久安。
萧妃想把心里的话讲出来,她想说我们辽国年年侵犯中原,虽然是取得了许多胜仗,但是要想长久地统治中原,没有中原文化的根基是做不到的。
萧妃性格诚实,但是皇上已经不愿意听了,他不耐烦地反驳萧妃说,文化有什么用,没听说中原的哪个术士,在两军阵前读上一首诗,我们的勇士们就退兵了。
中原文化博大精深并没有制约宋朝皇帝和官吏的腐败,宋朝之所以连年吃败仗,一是因为我们耶律子孙的勇武,二是因为宋朝官吏的腐败,与文化无关。
皇上的一席话萧妃不能争论,本想着趁热打铁再夸耀百合,这下子好,不能接着这个话题唠了,就连百合就是中原的俘虏秦玉娇就更不能说了。
萧妃害怕皇上听出百合是中原人的口风,把耶律桢的婚事退了,所以萧妃见皇上已经答应下来封王之事,见好就收,只等着从长计议的消息。
其实皇上所说从长计议,还有个根本的原因——
辽朝建立近两个世纪的时候,皇上已经是终日里贪图享乐,哪里还顾得巩固社稷,励精图治,以致朝纲日渐混乱。皇上惰政,妄臣跋扈专权,朝廷表面上还维持着歌舞升平的局面,实质上已经是柱朽梁斜,大厦将倾。
这其天朝师金岩是正宫皇后金姬的长兄,依仗着皇后之威,独霸朝纲,当朝的事情如果越过了国师这一关,那成功的门是没有。
国师如此霸道不是没有来头,金岩原本是一员武功高强的战将,因为谋略高深,在几次侵犯中原的战争中屡建奇功,被老皇帝封为国师。
国师是皇帝的近臣,位高权重,金岩性情狡诈,占据朝中的高位之后,发现皇上已经苟延残喘,病入膏肓,于是就有了不端的揣测,这个揣测不是别的,就是老皇上升天的时候,谁来继位?
作为国师考虑这样的事,应该说很正常,辽朝有辽朝的律法,谁继位能够国泰民安,就拥戴谁呗。但不正常的是,金岩想的并不是国泰民安,而是他自己怎样能够独霸朝纲。
这种想法一般的人不会有,因为你得有这个地位,有这个能力呀!但是金岩不一般,他不但有这个想法,也有这个地位和能力。
金岩做事有策略,每天总是想着这件事,越想越觉得事不宜迟,于是有了规划——
第一步他就与还是王爷的当今皇帝结为死党,并把妹妹金姬推荐给王爷做王后,当今的皇上当初做王爷的时候并不强势,在几个王子中还处于劣等的地位,正需要朝中有人扶持。
国师来巴结正是求之不得,国师虽然不是皇族中人,但是位高权重,实权在握,在朝中自然是一座巍峨的靠山,所以王爷也就顺水推舟,将才不出众,貌不惊人的金姬纳为了王妃。
自从做了亲戚,金岩与王爷过往甚密自不必说,他人也并不疑惑,亲戚吗!
可是就在老皇帝临终前,事情突然显出了端倪。
老皇帝日薄西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