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荆门股神

荆门股神 54章 龙九啸佩服三人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徐庶进曹营”后与“关羽降曹”的事件都演化为成语“身在曹营心在汉”。

  说实在的,徐庶无意功名,把很多事情看得很淡,再说曹操帐下谋士如云,英才辈出。

  也没有徐庶用武之地,无合适的位置——徐庶的志向是与人共图王霸之业,开创性人才,可以出谋献策、拓展市场,才能展现其才华的。

  公元223年(章武三年),徐庶在魏国被任命为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徐庶最终做到御史中丞——不是说:小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徐庶就是这样一个大隐。

  其实,御史中丞已经不小了,龙九啸有必要解释一下——

  汉代,御史中丞相为正二品官职。

  相当于国家级副职。如国务院副总理,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全国政协副首脑等。

  如果徐庶不是北归曹操,而继续追随刘备,虽然其功名还不能和诸葛亮比美,但是至少也不低于孙乾、简雍之人,或许可以和法正、庞统相提并论吧。

  徐庶知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之前和诸葛亮交往不错,诸葛亮渊博的学识、超人的见解、对时局敏锐的观察判断力和独到的治国用兵之术,徐庶都认真学习借鉴。

  诸葛亮对徐庶的评价也很高,尤其是出众的才学,高尚的人品。

  在推心置腹的畅谈中,徐庶了解了天下大势,分析了当时英雄豪杰,知道各集团公司的优劣,探讨治国用兵之道、统筹安排的技巧。

  识破连环计。

  赤壁之战时,曹操身边的所有谋士都蒙在鼓里,只有徐庶一眼就识破了庞统的连环计,但嫌曹操不地道,逼死自己的母亲,心里愤愤不平,以致怀恨在心,再加上对刘备有过承诺“终身不献一计”,君子一诺千金!所以故意不向曹操说明。

  试想一下,如果徐庶稍微点下水。赤壁大战就不复存在!

  没有赤壁大战,就没有借荆州,就没有......

  为了寻求脱身之技,便找庞统想法子。

  在庞统的指引下,徐庶就开始制造谣言,到处散布说,西凉马腾、韩遂起兵造反,杀奔许昌(曹操的大本营),为了怕别人抢先,徐庶当即就自告奋勇地向曹操请命,愿领三千兵马,以臧霸为先锋,回许昌PingFan。曹操就答应了,徐庶就星夜离开赤壁,离开了是非之地。徐庶提前预知了曹操将大败于赤壁。

  其实老曹的耳目众多,遍布各地,很了解西凉马腾和韩遂的情况。但是此时正好借机把这两人赶走了,即不用担心被刘备和孙权所用,又免得自己看不顺眼。

  于是就给了徐庶三千兵马,并派臧霸为先锋,从此,这两人从三国历史中消失。

  徐庶北上归曹以后,心有不甘,心有怨气,在内心仍十分依恋旧主、老领导刘备和好友诸葛亮。尽管他有满腹的才华和出众的谋略,但是缄口不语。不愿为老曹出谋划策,制定计划方案,也就不和刘备、诸葛亮为敌。

  徐庶可是有两次缄口,前一次是少年之时,失守被抓,为了不拖累母朋友,缄口不语。

  因此,徐庶在曹魏历时数十年,却从未在政治、军事上有所作为,几乎湮没无闻。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魏文帝黄初年间(220——226年),徐庶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徐庶一生,虽然命运多舛,人生道路也坎坷不平,最终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业。但他忠直坦诚、孝敬亲尊、力荐英才的人格品德将永传后世。

  徐庶一生是个悲剧,为报刘备,身怀经纶之才而难展抱负;

  为事老母,终弃明主而蹉跎一生。从封建传统道德的角度来看,徐庶似乎做到了忠孝两全,但“辜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怀才不遇,不亦悲乎!

  和诸葛亮比肩的徐庶到底是什么样人物,他到曹营后真的不献一谋?

  答应是肯定的。为什么呢?

  龙九啸分析原因有三个:

  第一、曹操是个任人唯贤的明主。

  他很清楚徐庶的才华很高,恐怕连自己身边最厉害的程昱、荀彧等谋士都难望其项背,惟才是举,封徐庶高官也就不足为奇了。

  同时,曹操也是惜才之人,因此,即便徐庶没有为他出谋划策,也依然以礼相待,封以高官厚禄。只要不为对手就用,就OK!

  荀彧和徐庶比,孰高孰低?

  此处不做讨论。请大家也不要争论。主要是因为荀彧说徐庶比他聪明数十倍。

  第二、曹操是个狡诈多变的小人。

  他知道徐庶有才,但也怕徐庶哪天给他来个不辞而别,拜拜走人!为了稳住徐庶,安其心,尽管徐庶不为自己献一谋,一计。也封给他高官厚禄,目的就是为了控制徐庶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返回目录

若图片章节不正常,请点击报错后刷新页面(支持最新20章报错)

若章节正常,请不要点击报错,否则会造成网站打不开

来源4:http://b.faloo.com/p/498357/61.html

切换来源-当前为feil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