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二世昏庸无道,逼得农民起义,赵高借机进谗,李斯被秦二世下令腰斩于市。
一言以蔽之,成也仓鼠,败也仓鼠。
他不想吃屎,想吃米。
通过一系列的努力,他终于当上了秦国的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别说吃米,连ròu都吃上了
李斯其人,观其一生不过是一个投机客而已。
急功好利,心xiong狭隘,把自己个人的利益放到了国家,大局,公义之上。
不懂的功高震主,急流勇退的人生往往都是可悲的人生。利令智昏是很多聪明人会犯的错误。
李斯是法家,与老师荀子的儒家思想有些格格不入!
儒家是坚持孔子思想的一个学派,孔子讲究的是“仁”,而孟子讲究的是“义”,荀子在两位的基础上提出了“礼”和“法”,他的思想和法家学派的思想很接近。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本来各家学派的思想就是相通的。而李斯,专攻帝王之术,所以学习的侧重点不一样。不知道平衡!
在某些方面,甚至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就拿心狠手辣,不择手段等,老师都是望尘莫及的!
在《史记》中有记载李斯“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
李斯当初跟着荀子学习的就是荀子的“帝王之术”。
后来李斯经过自身的不懈努力,成为秦始皇嬴政信任的大臣,可以在秦朝对这些帝王之术进行实践。这说明荀子的学术是很高明的。
其实,荀子的思想虽然属于儒家学派的,不过他注重的是人际关系方面,他对于社会脉络和社会秩序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人为是可以改变很多东西的。同时他反对的是那些神秘主义,虚无缥缈。可笑的是偏偏还有人以此为学术。
可以说:李斯不死,谁死!秦不亡,谁亡!
李斯以生命为代价,自食其果,自掘坟墓。
孔子和孟子在提出那些治国的方法和理想的时候,添加了很多理想化的成分,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有些空泛,不切实际。荀子则是从实际出发,只说人为是可以做很多的。强调人为。而李斯在这点上是发挥得淋漓尽致!
荀子思想中的“礼”和法家思想中的法制观念很接近,而礼更多的是需要宗法和道德的约束。
战国后期的发展过程中,与其将“礼”寄希望于道德,还不如用刑法来约束来得直接,所以他的学生韩非和李斯最后都站在实际层面考虑,最后走向了法家领域。
荀子是集各家大成者。所以,李斯在儒家的学说中,更倾向法家,在实践中,最后走向法家。
李斯博学多才,虽然他的老师荀子是儒家,可是他却认为儒家的理论是迂腐而且不和时宜的。所以李斯从实际出发,从功利进取中去实践,最后在位极人臣的时候,迷失自己,最后葬送自己!
精明不代表智慧。不懂激流勇退,在权利的漩涡中越陷越深。
他的悲剧一开始就注定,性格决定命运。多行不义必自毙。
可悲,可叹,可惜乎!
朋友们,“求鲜花”、“求打赏”、“求收藏”、“求月票”,请多多支持!谢谢啦!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