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身边的参天大树。
勾践与范蠡的最后胜利,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是道家思想的胜利。
吴国被彻底灭亡后,自然要按功论赏,于是勾践举行盛大的庆功宴会,犒赏将士,分封功臣,都是范蠡官至上将军,这可以在勾践一人之下,百官之上。
这可是天大的好事,但此时范蠡非常冷静,没有被惊喜冲昏头脑,也没有得意忘形,范蠡是这样清楚地认识到:
通常的都是狡兔死,走狗烹。
自己的功绩辉煌,但反而会功高盖主。勾践也难免对自己会有猜忌。
现在能对越国构成最大威胁的吴国已经打败,灭亡了,而其他诸侯各国不是离的比较远,就是周围的小国实力很弱,对越国,对勾践来说,根本算上什么威胁。
现在可以说,天下已经太平。
那么,功高盖主的人,反而,成了君王的威胁。所以,功成身退是当务之急!
加之自己和勾践相处二十多年,范蠡深刻地发现:
勾践是一个可共患难,不可同荣华富贵的人。
自己官居极品,功高盖主,必然会招到勾践的猜忌和怨恨,树大必然招风。
“飞鸟尽,良弓藏”,千古不变的名言!
“狡兔死,走狗烹”,亘古不变的哲理!
关键时刻,想得开,看得透,才是大智慧!
于是范蠡在政治生涯达到顶峰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功成身退,急流勇退,向勾践辞官。勾践又企图以平分国家为条件来挽留范蠡。这明显就是一个圈套,睿智的范蠡怎能看不出?
再大的YouHuo都不能上当,于是,他去意已决,毅然离开越国,带着美女恋人西施泛舟江湖。
范蠡在离开越国前曾留给至交好友文种一封信,再三规劝文种:敌国破,谋臣亡的道理,劝文种也马上离开,不然会遭杀生之罪。
可惜文种心存侥幸,在高官厚禄面前没有做出明智的选择。
结果证明范蠡睿智的选择,范蠡功成身退是非常明智的。范蠡走后不久,功劳仅次于范蠡的文种被勾践无故杀死。真是莫大的讽刺!
文种是一个典型的儒派,忠君食禄,天经地义。自我认为,建功业,享封赏,是应该的,食君禄,报君恩,是理所当然的事。
没有从更多的角度思考问题,思考更深沉的内容,也没有看透事物发展的规律,最终招致杀身大祸。
而范蠡就不同了,凭借冷静的头脑,过人的智慧,敏锐的眼光,从事物发展的表象、抓住其规律,看到其本质,并想到人性的劣根性。
洞若观火,洞察了一切,在风险来临前,就抽身而退,及时逃脱了虎口。如果吕不韦和李斯如也能和范蠡一样,头脑清晰,保持平常心,可以看清利害,不被利益冲昏头脑,及时隐退,肯定不会落得身首异处。
功成身退的范蠡,再次转战商海,又取得空前的胜利!
他先从政后从商,两个不一样的行业,都能轻松驾驭。
做官做到极致,赚钱赚到极致!够牛的!
自己家财万贯,慷慨散之,拯救百姓于水火。功成身退,抱得美人归。志向远大,还能实现国富民强,安邦定国,一统江山。
前半生从政,他能够辅佐一个濒临灭亡的国家,完成复国之梦,并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在自己政治生涯走到顶峰时,又及时刹车,适时隐退;
后半生从商,他19年中三度富甲天下,财富超过千金万金。在国家危难之际,百姓流离时,又散尽家财,救济苍生。后被世人奉为“文财神”,建庙塑像,焚香供奉。
纵览古今中外,范蠡才是真正懂天朝,懂天朝人性的政治家和企业家。甚至可以说是真正通晓了天机的人。
历史对这样一个为官即至卿相,位极人臣。经商速达千金,富甲天下的旷世奇才,记录的不多,描绘的笔墨较少,甚至惜墨如金。也可能是天机不可泄露吧。
下海经商,如何成为一方巨贾?
范蠡携妻儿和弟子、门客悄悄来到齐国,为了隐姓埋名,化名鸱夷子皮,开始他另一段同样精彩而辉煌的人生旅程。
在齐国范蠡购买了一块靠海边的土地,开垦种田,兼营渔业捕捞、开盐田等。
范蠡与妻儿一起辛勤耕作。亲自下地耕作,穿布衣,进粗食。种田都能种出一流水平。
范蠡一反商家的那种精苛细算,可口劳工,盘剥敛财的做法。仁慈博爱。
遇到灾年减产,就减免地租,心善的名声早就传开了,同时,开粥场赈济灾民。做慈善!被后人颂称为“富行其德者。
一次范蠡资金周转不灵,曾向一个富户借了10万钱。
一年后,这个富户带着各家的借据出门讨债,不慎包裹掉到江中,几十万钱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