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百出,rì新月异。查有德国克鹿卜厂所造新式全钢后膛快炮一种,与英国阿姆斯脱朗厂所造异属相同,较平常炮位每放一出,可以放至四五出,灵捷异常,以之安置炮台、兵轮,洵称利器。职道麒祥前在外洋,曾经见过,兹与华洋各匠再三讨论,拟由职局设法仿造。第此种后膛新炮,其中关键各件,均系紧密凑合,曲折甚多,若凭空摹绘图式,范模试造,诚恐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拟先由外洋购买快炮一尊来局作样,以便逐件拆开,仿照制配,庶有把握……”。
从这份报告可以了解到,江南制作局请求仿制的是一种“平常炮位每放一出,可以放至四五出”的速shè炮,准备采用的仿制方法是,购回一门国外的速shè炮,然后逐件拆开,对所有的零件进行一一复制,最后再把这些零件组合起来装配成大炮。在不能完全掌握速shè炮具体生产技术的情况下,这不失是一种可行的仿制方法。
两江总督对这份报告相当感兴趣,在批准了江南制造局请求的同时,着重强调了火炮的质量,要求:“妥慎筹办,认真讲求,务与外洋快炮一律坚利以资得力”。当时西方生产速shè炮的主要是英、德两国,在经过一番比较后,江南制造局最终引进了一门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的“全钢后膛快炮”,“逐件拆开,照样制配”,由此开始了中国制造速shè炮的历史。
从提交仿制报告算起,经过将近3年时间后,中国生产的速shè炮终于向展现在世人面前。1893年6月的一天,江南制造局测试了新造的火炮,总办刘麒祥特地邀请了大量中外人士前来观看。当时进行试验的共有两门火炮,分别是八百磅子后膛大炮和四十磅子全钢快炮,其中四十磅子全钢快炮就是仿制的120mm口径速shè炮。试炮的结果非常成功,“中西观者啧啧称叹”。曾任出使英法意比四国大臣的薛福成在rì记中详细记录了这种速shè炮的xìng能参数:“快炮重二吨有奇,长十六尺二寸,口径四寸七分,食黑sè火yao十二磅,食无烟火yao仅五磅半。一秒时可放十二尺,弹出口时每一秒可行二千零八十尺,弹里能击十八里之远”,并认为“此项快炮最利于兵船”。由这些数据可以看出,这门火炮的xìng能在当时是比较先进的。
从1892年(光绪十八年)试制开始,截至甲午开战时的2年间,江南制造局共生产了12门120mm速shè炮。
《江南制造局记》记载的120mm船台快炮xìng能参数
口径120mm
炮身长16.4英尺
炮身重2吨728磅
炮架重2吨半
来复线22条
来复线长14.4英尺
炮弹重40磅
装药无烟火yao4磅半;石子药12磅
shè程7200米
1894年7月2rì(光绪20年5月29rì),北洋大臣李鸿章的一纸电文到了江南制造局总办刘麒祥手中:“局制四十磅快炮,除应拨四尊,已饬局筹船运威,应将药弹、铜壳酌齐候拨。海军尚需添设快炮,局内闻尚有六尊,亦祈配齐药弹并拨交去轮”,要求江南制造局将所造的120mm速shè炮连同弹药一起运往威海。于是在江南制造局的档案中便出现了这样一条记录:光绪二十年拨发海防军械局“阿姆斯脱郎四十磅全钢快炮四尊;开花、实心弹各一千六百个;钢质弹四百个;快炮弹铜壳五百个;炮门电气自来火一千支;炮门铜管击火二千六百支;炮药袋一百六十个;无烟火yao八百磅”。至于李鸿章电报中所问的另外六门速shè炮则不知为何,统统被南洋大臣调走了。这样,先后北上的江南造120mm速shè炮累计有5门。
丁汝昌曾经数次申请为“经远”、“来远”舰添装尾炮而未果,江南制造局的120mm速shè炮运抵威海后,李鸿章电告丁汝昌,要求迅速将这些速shè炮安装到“经、来”军舰上充当尾炮。但或许因为时间紧迫,来不及对军舰进行大的改造(“经远”、“来远”在德国建造时李鸿章就提出过尾炮问题,当时伏尔锵厂的答复是,因为底板已经铸好,无法添加尾炮),直到甲午战争结束,也没看到“经、来”二舰有过尾炮。但令人意外的是,在并非北洋嫡系“广”字号军舰上出现了120mm速shè炮的踪影。
翻开rì本《明治廿七八年rì清战史》,在附表中可以看到,“广乙”、“广丙”二舰搭载兵器一栏下,赫然记载的是120mm速shè炮。无独有偶,北洋舰队中的洋员马吉芬在《鸭绿江外的海战》一文中也提到,在黄海海战参战的中**舰中,“广丙”舰装备了3门大口径速shè炮,而黄海海战之后奉旨检查北洋海军的徐建寅(汉阳炼钢厂的兵工学家,近代著名的科学家、翻译家,曾任汉阳钢铁厂总办,汉阳炼钢厂总办侯补道。1901年3月31rì在汉阳实验无烟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