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字帖的主人是息霜先生。”
哗!
这话一出,众人皆是目瞪口呆,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的“事实”。
民国大家虽不多,但也不算少,息霜先生虽是名动天下,但他成名于佛法,什么时候他的字如此神韵,竟然将谭、胡、吴、于四大楷书大家都比下去了?
“这不可能,息霜先生曾在南普陀寺讲《阿弥陀经》,老夫曾有幸在藏经阁中观先生墨宝,其字体虽浑厚,却绝非这种磅礴风格。”南山大师厉声呵斥。
“不错,息霜先生乃是佛门大得,佛家讲究修生养性,息霜先生的书法虽自成一家,却以冲淡朴野为主,字里行间温婉清拔,又如闲云野鹤般飘渺出尘。”
“姬先生的字虽好,却是大气磅礴,既有颜体之风骨,又有苏东坡的惊涛骇浪,此绝非出家人的风格。”
黑衣老者和白衣老者点头附和,都觉得董熏儿的话有些牵强附会,难以让众人信服。
“姬先生,您是唯一一个猜中答案之人,可以告诉大家为什么吗?”董熏儿笑而不答,将目光转向姬林。
“还请先生为我等解惑。”黑衣、白衣二老同时拜道。
“息霜先生七岁便能熟读《文选》,书法神韵具足,被时人称之为神童,对于这一点,在座应该没有疑问吧?”姬林淡淡笑道。
“此事虽非正史,却也多见于民国杂谈,息霜先生既能二十文章惊海内,七岁成诗自然不足为奇。”黑衣老者点点头,有些疑惑,不明白姬林哪壶不开提哪壶。
“息霜先生本是富家子弟,十四岁随母南迁魔都,入南洋公学,师从蔡元培,与邵力子、黄炎培、谢无量,研习西方之学,此事不需要本人赘述吧?”
姬林这话一出,白衣老者点头称赞:“南洋公学乃是当时魔都最先进之学校,息霜先生入此学校如蛟龙入海,习得西方先进之思想,融儒释道为一体,为他日后成为一代大师奠定了坚实基础。”
“既然诸位对我刚才说的都没有异议,那请问青年时代的息霜先生,他心中真的是‘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的境界?”
姬林这话一出,众人皆是一片沉默,就连南山大师也陷入了沉思中。
息霜先生传奇一生,早年家境优越,是典型的豪门公子哥,在蔡元培等名师指导下胸怀韬略,乃是民国标准的热血青年一枚。
如此人物,他年轻之时书写的字,自然不可能云淡风轻。
“你虽然分析的很有道理,但这只能说明息霜先生的字也曾有大气磅礴之时。”
“然则那个阶段息霜先生不过区区二十多岁,他的书法尚未大成,笔力又岂能浑厚如斯?”郭得意一脸冷笑。
“郭老师觉得我和息霜先生比之如何?”姬林淡淡一笑,不以为然。
“你虽然不错,但说句不好听的话,距离息霜先生还是差的远。”郭得意鄙夷说道。
“那我的字,年纪,比之这幅字帖又当如何?”
“这……”
虽然郭得意很想打脸姬林,却也不得不承认姬林的字写的很好。
“姬老师的年纪和当年息霜先生相仿,他的字都尚能如此大气磅礴,莫非诸位觉得息霜先生还不如姬老师?”这一次是韩炎说话了。
“可即便息霜先生青年时代有如此笔力,那也不能说明这幅字帖是息霜先生的作品,请问证据何在?”南山大师字字诛心,一语直切要害。
这话一出,众人皆是点头,虽说姬林的解释看似完美无缺,却没有说中最重要的一点……证据何在?
“抱歉,我没有证据。”姬林耸耸肩,语气亦如已往般淡然,宛若不食人间烟火的千年老怪。
近百年来姬林在神州的好友并不多,大多集中在民国时代,息霜先生便是其中一个重要挚友。
时光回溯到1905年秋,那一年神州风雨摇曳,魔都却是钟鸣鼎盛,一派盛世繁华之时。
那一年,息霜先生一掷千金激扬文字,正是人生得意之时,然而母亲王夫人的病逝,如一盆冷水浇灌头顶。
浪子回头金不换,息霜先生扶柩回津,依“东西各国追悼会之例”,为母亲举行了丧礼。
息霜先生在四百多中外来宾面前自弹钢琴,唱悼歌,寄托深深的哀思,此举被视为“奇事”,《大公报》称之为“文明丧礼”。
息霜先生早年丧父,母亲王夫人亦父亦母,她的去世对息霜先生自然影响巨大,甚至让息霜先生万念俱灰,心中已埋下出家的种子。
息霜先生对人生最绝望的那段时间,姬林默然陪伴,终让息霜先生走出低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