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
现在的西北捷报,完全就是崔景荣的宣大系和袁可立的登莱系拼命打下的。李邦华升职,就是双方合作的产物。
对待东林人,历史上天启也不是一网打尽,能做事的人他都会提拔,甚至让这些人拥有不下于魏党骨干的升迁速度。
最典型的就是李春烨,这位万历四十四年的进士,在天启的看重下,五年时间从工部给事中一路升到兵部尚书。以至于崇祯上台,将这个东林人当作阉党处理了。
李春烨升迁太快,这明明是阉党的待遇,你说你不是阉党,东林人都不信。东林人嫉妒李春烨,自然不会听他的辩白,崇祯皇帝不会管你是阉党东林,你是天启一手扶起来的人,不整掉你,朕怎么睡的踏实?
此时李春烨就在李邦华身边,他现在是太仆寺少卿,西北之战的过程和结果,更让他坚定了自己强干弱枝的想法。
西北将门,此战中毫无寸功,要他们何用?
李春烨被天启看重,就是因为他的政治主张符合天启的胃口,那就是充实京营,京营强,朝廷权威就重。
群臣入武英殿,天启压住喜悦说了声赐宴,随后就与内阁等中枢大员去了里面用餐议事。
匆匆入宫的英国公张维贤摸着胡须,心事重重没心思吃,想着朱延平。他有个孙女不错,正好及笄待嫁。不如一会儿探探皇帝口风,允许的话两家联姻。
朱延平能打,虽然有背景,可鲁衍孟不是军界的人,崔景荣是文官,早晚要下台。而英国公府在军界的人脉,足以成为朱延平的羽翼。
而英国公一家,已经很久很久没有人物在军界真正立足。双方联合各取所需,这种事情也不算出格。不过,张维贤拿不准,因为他张家有黑历史,他本人也和势大时期的东林不清不楚,还仗着资格老,是移宫案的主导之一。
武英殿里头,天启翻着三军奏报,总共八份,这三军里头有八个人有资格上奏。
延绥镇的巡抚、陕西的巡抚都让朝廷给抽走了,免得他们拖杨肇基后腿,导致杨肇基和兵备道员徐日久有了独自上奏的权力。
宣大军的卢象升是监军,有资格上奏。
镇虏军里,朱延平有资格;王朴是京营下放也有资格;曹少钦和徐大相两个监军,自然也有资格。最后一个是陈雄,陈雄锦衣卫的身份暴露,不方便跟在朱延平左右,就在镇虏军军法队里藏着。
在场的都是明白人,西北之战的捷报,他们有这个心里准备,只是战局进展出乎意料。这让他们下一步的安排,出现了问题。
司礼监的人在天启右首,内阁的人在天启左首,放下奏报原文,天启环视一笑:“杨肇基这回亏了,不过朱延平的表现更是可圈可点。杨肇基四十岁,朱延平二十岁,这两人有了矛盾,你们说说,该如何封赏。”
皇帝的每一句话,都是要推敲的。
韩爌整理着手中奏报副文,道:“此战,全赖杨征西骄敌之计。好在朱骁骑是个明白人,推杨征西统筹大局之功。故而,可超擢杨征西,对朱骁骑不妨多给些厚赏。”
杨肇基是总兵,挂征西将军印,还能怎么超擢?
可以,按照制度谁说只能文官当督抚?明初时,各处督抚又有几个是文官?
次辅朱国桢道:“附议。此战不仅是杨征西骄敌之计光彩夺目,而朱骁骑的车骑战法,如陛下所言,确实是可圈可点。这类能冲阵、高机动的车骑部队,国朝不妨多建几支。让他们竞争,说不得会成为辽镇战事的最大助力。”
崔景荣摇头:“臣反对,朱延平身为大将,却率先冲阵。这种行为是对军士,对战事,对国朝信任的不负责。臣提议,夺朱延平将印,责其思过。”
这话引得众人侧目,顾秉谦道:“崔阁老要打磨朱骁骑,用意甚广,我不好评论。只是有功要赏,如此大功朝野瞩目,若此时罚过,恐会让天下人非议,诽谤朝廷赏罚不公。令有志报国之士,心寒意冷。”
天启看向沉默的成基命,他赞同崔景荣的意思,道:“成阁老,朱延平是成阁老的学生,阁老如何看待崔阁老提议?”
“回陛下,臣也是拿不定主意。朱延平有勇有谋,识破杨肇基之计,并抓住战机在河套贼立营未稳之际强袭突击。自然是良将之姿,可为国朝一方重将,能缓解东北、西南战局颓势。可臣怀私念,与崔阁老一样,想好生打磨一番,栽培成文武双全之辈。”
对杨肇基的封赏不能变,将西北交给杨肇基是内阁议定的事情。现在的问题,是怎么封赏朱延平,必然是厚赏。是现在乘势重用,还是再历练几年,以后重用。
天启扭头看一眼魏忠贤,道:“车骑战法不适合于西南山地,在辽镇大有可为。最迟明年,建奴就会有所动静。辽镇休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