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般人来说,中国的航海技术似乎一直被西方所领先。但对于从小就喜欢航海的李健来说,真实的情况恰好与之相反,直到明末之前,中国的航海不论是航行技术还是造船技术都是遥遥领先与世界的。其中关键性的技术更是在汉代便已经趋于成熟。只是可惜的是,由于历史年代太过久远,后世的人们只能通过各种文献和墓葬品来进行推测!而今天,李健马上就能亲眼看到汉代的造船工场,这让李健又怎么能不兴奋呢?
李家的船场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专门用来生产各种内河所用的船只,而另一部分才是用来生产海船的地方。对于内河船只并不怎么感兴趣的李健在忠伯的介绍下,匆匆的看过之后,便由人领着,直奔打造海船的船台而来。
五六十吨,这个重量的海船如果放在千年之后,也许算不得什么,但如果是在汉代的船台上看见同时建造的四艘这种等级的船,就足够让一个现代人震撼了!而当李健由人领着来到李家打造海船的船台的时候,所看见的正是这样一种场面!只见江边的一片洼地上,正有五艘载重量在五六十吨的海船正在打造中,其中有一艘已经接近完工,正在安装桅杆,只等桅杆装好之后,再涂上最后一层漆料便可扬帆下海了!李健不顾忠伯的劝阻,围着这艘海船上上下下的转了个遍以后,终于对这个时代的造船技术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
在李健眼前的这艘即将完工的海船使用的仍旧是平底船体,虽然在海上的抗浪性有所不足,但精密的作工和坚固的船体在一定程度上使这个问题得到了弥补。而船尾巨大的船舵就让李健非常兴奋了。舵杆以十字形结构固定,从船尾斜伸入船后方,舵杆顶端有一洞孔,用以安装舵把,转动舵把可使舵面连轴转动,可以自如地调节船只行进的方向。虽然舵叶面舵面呈不规则的四方形,而不是李健所熟悉的大体上呈四方形的舵叶,但无论是整体的形状还是功能已经和后世的舵基本上相差无几,这对于航向操作来说,确实是一项巨大的进步!而船内的设计则更是让李健兴奋不已,和欧洲一通到底的船内结构不同的是,在汉代时,中国便已经掌握了成熟的横隔舱技术,也就是后世所说的水密舱。这不仅保证了船体良好的漂浮,使船体不会轻易下沉,为抢救赢得时间。更主要的是,在没有龙骨技术的情况下,这些横向的横梁无疑对整个船体起到了加固的作用,让海船更加坚固!而最让李健惊讶的是,正在安装的桅杆。
由于明清以来的禁海政策,使得中国数千年积累下来的造船技术在不道五百年的时间里迅速退化,到了1840年鸦片战争的时候,中国甚至已经不能在本土制造四桅的大船,至于像宝船那样安装九根桅杆,更是成了传说中的事情。可是眼前这艘汉代的海船虽然没有完全制造完毕,但从甲板上预留的空洞来看,这是艘将要安装四根桅杆的海船。而且四跟桅杆的位置显然并不是像西方那样,沿一条直线纵向布置,而是呈左右交错的方式进行排列,这让李健颇有些不解!
“忠伯,这桅杆为什么要左右交错的进行排列啊?沿直线纵向排列不好吗?”李健从来就不是一个不懂装懂的人,既然自己不明白,而眼下又有精通此道的忠伯和船场主事在这里,李健自然是要问个明白!
“呵呵,要是说起操帆,别看老奴岁数大了,但也不输给年轻小伙子,但要说到造船,还是让陈主事跟家主好好解释一下吧!”忠伯听了李健的问话之后,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将船场的陈主事拉到跟前,让他来进行解说。这个姓陈的船场主事,见忠伯让他前来解释,赶忙上前行了一礼之后解释道:“回家主,这大船行至海上,不可能总是顺风顺水,如果碰上逆风,而桅杆又是沿一条条直线排列的话,那船可就动不了了。而这桅杆如果是左右交错的排列,即便是在海上遇到逆风,只要船帆的角度合适,船只就可以继续保持一个比较稳定的速度向前行驶了!”
“厉害啊!对了,中国的四角平衡帆,是可以在桅杆上来回转动的,而不像西方人那样只能在一个方向上固定展开!因此才有了‘船使八面风’的说法。如此一来,再配合上这种独特的桅杆布局,只要不是和逆风完全处于一条直线上,就都可以利用不同位置的不同朝向的帆面,形成最有利的夹角,以此来保证船只的速度。真是太厉害了!”听了陈主事的解释,李健简直对中国老祖宗的这些发明创造佩服得五体投地,而浑然不觉自己现在也是嘴里的“老祖宗”中的一员!
从船上下来,回到了陈主事办工房间里,李健一边喝着茶水,一边向陈主事问道:“陈主事,这几艘海船算不算是大船?有没有比它们更大的海船?咱们李家能造吗?”
见是家主发问,陈主事那里还敢坐着回话。刚要站起来,就见李健摆了摆手示意自己坐下回话就好。待重新坐好之后,陈主事才小心翼翼的说道:“要说起这几艘船,在海船里面也已经算是大船了,现在海面上经常跑动的海船基本上都是这种船,各家虽然都有一点自己的小特点,但整体上却是相差不大。至于说比这大的不是没有,不过船越大,成本就越大。这些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