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纳粹党卫队全国领袖的办公室里一边喝咖啡一边随意聊天,这在外人看来并不是一件多么难得的事情,毕竟这个党派还没有发展到可以左右德国政局的程度。至于这党卫队全国领袖,麾下也不过400多名党卫队员。
一个多小时的交谈,令张海诺收获颇多。
最近几年,经过重建后的国社党实力迅速扩张,如今已经拥有10万多名党员,不过在1928年的夏季大选中,他们意外遭遇失利,在国会中的席位从14个减到12个——约瑟夫.戈培尔如今也是其中一员。
自从啤酒馆暴动失败并且被捕入狱之后,罗姆丢掉了自己在陆军的军职,转而全心全意扩充和训练他的冲锋队;赫斯向巴伐利亚当局自首并陪着希特勒坐了几个月牢,《我的奋斗》依然有他不少的功劳;汉夫施坦格尔因为在一些党内问题上与希特勒产生分歧而渐渐被疏远;罗森堡由于在希特勒入狱期间未能很好的完成其交托的任务而受到冷落,目前只在党内担任一些次要职务。
在交谈中,张海诺特意向埃德文询问了一些有关戈培尔的事情,得知此人于1922年在爱尔朗恩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是目前党内文化程度最高的人。在加入国社党初期,他追随希特勒的内部竞争者格里戈尔.斯特拉塞尔,与希特勒结识之后大有相见恨晚之意,并于1926年之前投靠了希特勒——在1926年魏玛党代会之后,斯特拉塞尔也最终放弃自己的纲领转而追随希特勒,这一次希特勒格外宽容的接受了这位前竞争对手。
目前,戈培尔和斯特拉塞尔共同负责国社党在柏林区的管理工作。
对于这个在历史上制造了一系列“神话”与“谎言”的宣传家,张海诺虽没有多少好感,但也不至于像对戈林那样深恶痛绝,戈培尔掌控下的舆论机器对德国的战争机器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尽管从民众的角度理解,他完全是个“十足的大骗子”。
“对了,你知不知道海因里希.希莱姆和莱茵哈特.海德里希这两个人?”在谈话最后,张海诺不忘提出这两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海因里希?你认识他?”埃德文不慌不忙的啜了一口咖啡,“他现在是我的副手,党卫队的全国副领袖!”
这一句,差点没让张海诺喝到嘴里的咖啡喷出来,尽管有些失态,但他还是瞪大了眼睛问道:
“他什么时候加入党卫队的?”
埃德文似乎对张海诺的这种反应感到不解,他答道:“他是去年夏天加入党卫队的!元首直接任命他为党卫队全国副领袖,而在这之前他是党的全国宣传工作第二负责人!”
希特勒的直接任命?
张海诺的思绪飞速运转着,希莱姆的加入会不会最终导致党卫队像历史那样落入他的控制之下?他会不会像对付罗姆那样除掉自己的现任上司埃德文?这个在屠杀犹太人方面表现得极其冷血的侩子手还会重复那些触目惊心的惨案吗?
一大堆的问题如浪涛般涌来,张海诺足有五分钟没开口说话,直到他将思路大致理顺之后,才又问埃德文:“你觉得他这人怎么样?”
“在我的印象里,他乐于执行各种命令,严格遵守纪律,是一个出色的组织者。呃……还有,他的生活简朴的让人吃惊,过日子精打细,从不乱花钱。他向别人借钱,还款时都给利息。他没烟抽又想抽的时候就向别人借一支雪茄,过后他会加倍偿还——不是还给比借的那支雪茄大些的就是还给两支雪茄。他每月宁可少喝几次酒,也尽量减小开支!”
从这话的语气来看,埃德文对此人竟颇有好感,也许作为党卫队的副领袖,他的确给埃德文减轻了许多负担,但在张海诺看来这恰恰是最危险的!
埃德文这时并没有察觉到张海诺的担忧,他继续说道:“海因里希在今天夏天的时候和一位曾离过婚的、开私人诊所的女人结婚,他们在郊区买下一块地皮修筑了一座小木房,听说海因里希还亲自动手搭了一座鸡棚,他们平时就靠养鸡和种植草药来补贴家用!”
这一段只能让张海诺感慨“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希莱姆还是当上了养鸡场主和农场主,历史书籍对他的描述,是生性简朴且没有私人积蓄。即便是在纳粹夺取全国政权、他本人当上党卫队全国领袖之后,生活照样俭朴,从不奢侈。他在倍蒙德的私人住宅,就是用卖养鸡场的钱和少量贷款购置的。因为没有积蓄,他不得不从纳粹党申请贷款给他的情妇买房子——在感情方面,他的实际行为却体现出了他道貌岸然的一面——他曾背着妻子和酒馆舞女以及自己的女秘书私通。
尽管希莱姆的私生活充满了让人好奇的东西,但此刻张海诺更关心的还是埃德文的前途问题。如果有必要,他不介意让希莱姆步戈林的后尘,而且这一切都必须在纳粹党上台之前完成——等到纳粹掌握了政权,再想干掉他们中的某一个将变得异常艰难。
张海诺长时间的沉默和皱眉思考的表情,让埃德文看出了一些异样,但他一下子又找不到头绪。
“噢,对了,海诺,你刚才似乎还提到一个
手机支付宝搜索P2zPYPB74GJ即可领取作者发的红包,赶快参与吧!
淘宝双11超级红包,复制淘口令$bkb13lYsLPg$,打开手机淘宝即可领取。
若淘口令失效,请点击此处链接领取
京东双11超级红包,复制京口令¥UANeFApAs8a1nuds¥,打开手机京东即可领取。
若京口令失效,请点击此处链接领取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来源4:http://www.31xiaoshuo.org/9/9334/73939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