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筹莫展之下,只好无可奈何的又故技重施,乘人不备的时候小心翼翼的拿出小飞包里面随身携带的红外线探测仪,仔细搜索,看看武当山的上上下下有没有什么奇奇怪怪,与众不同的物质,会不会王大龙老先生又心血来潮,一时兴起,大发慈悲给我们留下一架直升飞机或者时光机器什么的材质异于这个时代的东西,那可就太好了,可惜那仪器居然没有动静,真是太让我们大失所望了。看来我们这次真是想错了,想简单了,不过那东西到底藏在哪里呢?真是让人费解呀,真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压。
正在我们若有所思的时候,我们突然听到了不远之处传来了一阵悠扬婉转,飘飘欲仙的道家音乐,这种音乐和我们平日听到的音乐明显不同,仙乐飘飘,仙乐神韵,陶冶情操,给人以极大的享受,感觉听了它之后浑身软绵绵的,五脏六腑都感觉轻飘飘的,随风而去的感觉,浑身上下轻松自在,入坠云端,云里雾里,翩然若仙的感觉,它的音符不绝于耳,别具一格,风格独特,这种风格肯定事承袭了远古巫觋舞乐传统,吸收了先秦时的民俗祭神音乐、宫廷音乐、民间音乐中的精华,真是一派“仙乐忽从天外传”、“仙乐飘飘处处闻”的感觉。我想这一定就是闻名于世的武当道教音乐,简称武当道乐,它根据道教特有的审美情趣,对之进行综合与改造,形成了独具神韵的道教音乐,有渲染法事情节,烘托宗教气氛的作用,并贯穿各项法事活动始终。而且听说武当道乐是歌舞乐为一体的艺术形式,很有讲究,可分为韵腔和曲牌两大类。再根据演唱的场合和对象的不同,韵腔又分为阳调和阴调,曲牌分为正曲和耍曲。阳调,主要用于殿内祀典,配合课诵、演法,其对象是神,是在宗教内部活动中应用的歌曲。阴调,应用于殿堂外的斋醮道场活动,对象是人,是在宗教外部活动中应用的歌曲。正曲,用于为神灵做法事。耍曲,主要用于为俗民做道场。
我在旁边无比肯定的对小飞说:“这就是闻名遐迩的武当道教音乐,我们有缘一听,真是道行匪浅呀,运气不错,其实道教形成较早。东汉时,道教的《太平经》认为音乐可以感天地、通神灵、安万民。东晋时,《元始无量度人经》认为梵气之离合而成音,这种自然之音便是大梵的隐语。这样,道教音乐就成了天神的语言,赋予了它神圣性,南北朝时,北魏道士寇谦之改直诵为乐诵,把念诵经文与音乐结合起来,相互陪衬、烘托,融为一体。南朝刘宋道士陆修静,吸收儒家礼法,制订斋醮仪式,逐步规范化。唐宋时,已初具规模。唐代时,宫廷音乐传到武当山。五代武当著名道士陈抟熟读经书,音乐修养很高。”
小飞打断我的话,也洋洋洒洒的在耳边窃窃私语,嘀嘀咕咕起来:“我当然知道是武当山的道家音乐,我可是曾经来清修过一段时间的人,自然了如指掌,如数家珍,你把我要说的话抢了一半去,不过确实道家音乐在那些时候飞黄腾达,唯我独尊呀,那之后南宋时,武当道士孙寂然奉旨入宫设醮倡道。元代时,由于历代皇帝推崇真武神,每年真武生日、天寿节以及皇帝生日,皇室都直接遣使到武当山建醮,使武当山道乐得到发展。明代,是武当道乐发展最辉煌的时期。由于武当道教受到明成祖朱棣的推崇,大建武当,使武当山成为皇室家庙,朱棣还亲自撰写《大明御制玄教乐章》,供武当道士演唱,并从全国各地钦选四百多名高道分派到武当山各宫观办道;祭祀也按宫廷制度设置乐舞生(受过宫廷祭祀音乐训练的御用演礼、诵经、奏乐的人);经常在武当山设坛建醮,少则三七天,长则四十九天,一朝天子一朝丞,一朝天子一朝乐呀。”
我们于是无比好奇的循声走去,果然见本山的数百名仙风道骨,白衣飘飘,阵容庞大的道士在那里有模有样的一边敲拉弹唱,一边练练有词,演奏的乐器也是数不胜数,杂七杂八,有钟、鼓、吊锣、铙、钹、大木鱼、笙、箫、管、笛等,众乐和鸣,浑然一体,相辅相成,丰富多彩的音符随风飘扬,一个个灵动,跳跃的音符有机的串联起来,构成了一曲完整的乐曲,庄严典雅,独具神韵的仙乐飘散到九霄云外去了。
小飞不由得啧啧称道:“哇,这些武当山道士们真是太厉害了,不比现代社会的武当山的水平差,这演奏水平之高超,都快要赶上皇家乐队啦。”
我纳闷不已的说:“没有想到这些道士还这么多才多艺,我还以为他们天天就打坐,静修,练武功,没有想到他们居然对音乐如此精通,弹起乐器来如此精湛,真是令人叹为观止呀,他们还真是些文化人呀,对了,他们平日里都怎么修行的呀?真是相当的好奇他们道士们的生活呀。不过估计他们这里天天修真求道,吃饱喝足了,一天到晚的静修,打坐也甚是无聊,所以他们百无聊赖下练习下音乐倒也打发了许多空余的寂寞时间。”
小飞不以为然的说:“当然了,我不是之前告诉过你,我们的大盗集团派我们在武当山修练的时候,我就发现那些道士们个个都是大学生,还有硕士,博士也不计其数,那才叫厉害呢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