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的!小鬼子还真看得起老子!"宋云飞低声骂了句,转身回来下令炮兵立刻隐蔽,做好防空,不过他最担心的是梅里尔他们,他们要从悬崖上下去,万一被日本飞机发现,计划就泡汤了。
自从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空军夺得战场制空权,日本飞机便很少在战场出现,在至关重要的华北会战中,日军甚至只能从海军抽调航空母舰参战,到战场后期,日军飞机更从天空消失,任由中国空军肆虐,可今天,日军将不多的飞机派出来了。
"告诉梅里尔,加快行动速度,我们可能没有一个小时的时间了。"宋云飞注视着已经飞临战场的日机,日军开始在天空盘旋。
飞机的出现也代表另一个信号,周围的日军正加速向他们靠近,他们必须尽快击败当面日军,摆脱目前的困境。
日机开始俯冲轰炸,炸弹在山梁上爆炸,山梁上升起一团团黑色烟雾,这时便看出特种部队和突击队的不同了,美国士兵有些慌乱,而特种部队的队员则始终非常冷静,只要炸弹没落到身边,便还在稳定的射杀。
不过飞机助战也激起了山下日军的士气,日本士兵的勇气陡然上升,进攻变得积极起来,开始敢于挺直身体向上冲锋。
艰难的时刻到了。
"轰!"巴朗将头埋下,噼噼啪啪的泥块落在身上,来不及抬头看看,爬起来便端起瞄准,手中的伽兰德步枪连续击发,两个冲锋的日军士兵倒下,他满意的点点头,再扣扳机,枪膛发出一声空响,他连忙给枪压上子弹,这时他听到旁边的弹坑中传来三九式步枪的射击声。
他边压子弹边向旁边看了眼,旁边的弹坑中有一堆草,这堆草依旧很密,似乎没有受到炸弹和迅速移动的影响,与其他草不同的是,草丛中传来稳定的枪声,巴朗有些羡慕的暗骂了句,这些人都是怪物。
这不是巴朗的个人认识而是所有突击队队员的认识。在山东与特种部队共同训练就让他们有这个认识,这些家伙可以夜行百里,可以徒手攀上百米高岩,每个人都是狙击手,千米之内弹无虚发,他们可以三天不吃饭,能在负重二十公斤的情况下游一万米,在战斗中更是惊人,善于利用地形,用各种方式打击对手。
上好子弹,巴朗举枪刚瞄准一个日本兵,旁边传来一声枪响,那个日本兵摊开双手倒下,巴朗赶紧调转枪口刚找到另一个目标,旁边又传来一声枪响,他的目标再度倒下,巴朗扭头瞪了那堆草一眼,随即又找到一个目标,可旁边的再度响起让他愤怒的枪声。
"fuck!"巴朗再也忍不住了,大声骂了句,迅速调转枪口找到目标迅速开枪,看着应声倒下的日本兵,他忍不住得意的吹了声口哨,可旁边的草丛似乎没受到影响,枪声依旧那样平稳。
巴朗急忙端起枪向下射击,天空中传来尖锐的呼啸声,巴朗抱起枪缩到坑内,一颗炸弹在不远处爆炸,随即一声呼啸从半空中滑过,泥块夹杂石子噼啪落下,硝烟遮蔽了视线,巴朗爬起来跳进弹坑中,纵跳之间,他发现那堆草依旧在那一动不动,枪声依旧那么稳定。
飞机助战,山上的火力变得更加薄弱,可士兵们冲到山腰便再无法迈前一步,机枪少了,可士兵的伤亡却更大了,山坡上到处是日本士兵的尸体。
藤井亲自指挥炮兵向山梁轰击,这次他不敢轻易让部队后撤,一旦后退,山上这支强悍的支那军就会趁机逃跑,木村在他的严令下也亲临前线督战,指挥部队向山上冲锋。
波浪队形已经彻底打散了,一千多人和尸体全堵在山腰到山脚区域,木村钢盔下的脸色苍白,汗水混合着硝烟往下淌,他提着指挥刀躲在一个弹坑里,声音沙哑的呼喊道:"天皇万岁!冲啊!冲啊!向上冲!"
"嗒嗒!""嗒嗒!"大正十一式机枪将子弹喷向山梁,可没叫两声枪声便停了,随后又叫起来,没多久又停了,就这样断断续续的,机枪周围是一圈日本士兵的尸体。
两个日本士兵在木村不远处架起掷弹筒向山梁上轰击,木村提起刀便向旁边的一群士兵跑去,边跑边挥动指挥刀,驱赶士兵向上进攻,他刚刚到跑到士兵那,就听到身后一声爆炸,扭头看着掷弹筒已经消失不见,两个士兵飞出两丈远。
木村抹了把汗悄悄吐口气,这支中国军队里外透着古怪,战法凶狠毒辣,不管机枪和掷弹筒在那,只要开火,三分钟内便能被发现,随后便被不知从那飞出来的炮弹或子弹摧毁,不禁如此,尽管天上有飞机轰炸,可只要山坡下聚集的人多了,很快便有迫击炮弹飞来,冲锋发起到现在,伤亡人数迅速上升。
"冲上去!混蛋!冲上去!"木村用刀背抽打趴在地上的士兵,这些原本骄傲的士兵现在象受到惊吓的兔子,躲在弹坑草丛岩石后面,瑟瑟发抖。
这就是天下第一的关东军,木村心里有些悲哀,当初他从军校毕业后便到第二师团担任后勤军官,关东军扩建时,他被抽调到18师团作战部队,而且还升了一级指挥一个中队,这些年在满洲剿匪,在东北围剿苏军游击队,也颇立下战功。
在内心里,木
手机支付宝搜索P2zPYPB74GJ即可领取作者发的红包,赶快参与吧!
淘宝双11超级红包,复制淘口令$bkb13lYsLPg$,打开手机淘宝即可领取。
若淘口令失效,请点击此处链接领取
京东双11超级红包,复制京口令¥UANeFApAs8a1nuds¥,打开手机京东即可领取。
若京口令失效,请点击此处链接领取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来源4:http://www.31xiaoshuo.org/51/51398/251406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