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宁和国渊越来越倾佩高勇的才能,他们在这几年中已经逐渐的了解了高勇所说的三权分立的机构设置,以及政府独特的运作方式。像这种基层官员由百姓选出的方式非常的好,既保证了政策下达的快速有效,也在一定程度上杜绝了吏治**的问题。
由于县级的官员要通过竞选以及提名通过才能够上任,在竞选时就会受到百姓的监督,那些有劣迹的人基本上很难能够当选。此外还有县议会的监督,也能够很好的解决官府监察不力的困扰。同时议会由各个阶层的人组成,在立法的时候也最大限度的保证了各个阶层的权益,不至于仅仅让少数阶层得到实惠。
国渊虽然是最高巡回法院**官,可是这几年处理的案件还真是不多,所到之处都是官民和谐,地方官员努力为当地百姓办事,而当地百姓也会全力支持地方官员。再加上这些官员要经过考试获得资格后才能够参加竞选,既保证了官员的年轻化也保证了政策实施的灵活性和原则性,特别是高勇强调的因地制宜的思路和制定发展计划的重要性,极大的鼓励了这些官员的上进心,他们根据地方的特点,制定出适应本地的发展计划。
政务院就主要负责研究现阶段的经济状况以及制定将来的发展规划,然后再与各郡县协商,统一制定出全面宏观的发展计划,而地方的具体计划就由各地官员完成。这样就有了一种很好的模式:政务院仅仅是指出大的方向,具体细节全由下边完成。不过高勇为了减少那个时代的地方保护主义,规定了地方制定的计划都要报到政务院,经过审批后才能够实施,而且所有的发展计划都要以整体利益为重,对于那些损人利己的地方性法规和规定一律不允许实行。
在行政体制构架中,高勇将参赞地位进一步调整为类似今天的内阁首长,只有处理一般**物的权利,防止出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情况。各部部长直接对高勇负责。
几年的发展与完善,东北八郡基层已经形成了执法与行政分离的结构,而立法权仍然掌握在高勇手中,同时还有军队、警备部队和预备役之间的互相牵制平衡作用。政务院与督军府二者互相制约联系的结构,这一切既保证官府运作的流畅性,也保证了预防内部冲突的制约机制,还可以进行自我更新,保证不断发展壮大的活力。
因为现阶段的非常性,高勇没有将立法权彻底放开,同时也没有设立对自己权利进行制约的机构,这样做主要是为了适应当时的环境以及将来发展的需要。如果将来不得不与朝廷决裂甚至兵戎相见,到时候可不想被那些拥汉保皇的人拖后腿。
而高勇的最终目标仍然是建立国民议会,使之成为能够与督军府和政务院制衡的机构,让这个制度彻底的完善。不过现在高勇仅仅才开始思考国民议会的组成方式:将来由州议会每三年选举一次国民议会议员,任期五年,每郡四人。所有州议会错开选举,保证每年都有新的国民议会议员进入。最高议会拥有官吏弹劾权、最高立法权、审批政务院的财政预算、追加财政拨款等。
国民议会拥有临时军事指挥权:即高勇本人不在东北时,如果八郡受到外敌入侵,督军府就要向立即最高议会申请,由最高议会决定是进行自卫防御——就是将敌人赶出自己的领土;还是反击防御——把敌人赶出去顺便在占领一些敌人的领土。
国民议会设议长一人,由全体议员选出;副议长三人,由全体议员选出。议长和副议长拥有临时召开议会的权利。所有的议员都有提案权和举报权。而这个国民议会何时组建以及如何设置就要根据情况再定了,也许是一级议会,也许是两级议会。
中平五年三月,东北八郡的新兵训练完成,共有海军三个舰队15000人,陆军105000人,全部人员共159840人,可以说在当时是北方最强大的,当然仅靠这些兵力是不足以与匈奴开战的,所以才需要乌丸这样一个缓冲带。等到将来有实力供养一二十万精锐骑兵之后,就会寻机向匈奴开战,争取将他们彻底的消灭,让浩瀚无边的草原大漠成为中华内陆的牧场!
不过这些消息只有督军府和政务院的高层人士才知道,中原的那些人是根本就不清楚。刘备认为高勇大概有郡兵在七万至八万人。公孙瓒认为当在十万之间,只有曹操明白这种猜测是毫无意义的,因为他知道高勇的郡兵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大量的扩充。
北方的乌丸被伤了元气,短时间内不敢踏入右北平的草原。西边的公孙瓒正在恢复中,也没有什么大的动作,这就给高勇难得的一年和平时间。高勇知道明年就是中平六年,也就是189年,就要发生十常侍之乱以及随后的董卓进京和诸侯讨懂的大事了,再以后就会连年的征战。再难有时间处理内部的事情,于是高勇就利用这一段时间专心致力于内政建设,致力于继续完善官府制度。
来源4:http://www.31xiaoshuo.org/34/34969/357452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