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潜悠翻开了第一页,只见扉页上是数行楷书,纸质和其他的纸张颇有不同,显然是从什么东西上裁下来,装订在册中。
那已经泛黄的书页上所写的几行字,却如同石碑上的刻字一般,拥有一种奇异的立体感,每个字都如同金钩铁划一般,散发着凌厉的杀机。
“曾持枪横行天下,得三十年功名。枪名碎岳,虽五岳横前,一枪皆碎,人曰移海碎岳,天下无不能者,老来人丁寥落,三十年无子无女,仅一老枪,却已锈迹斑斑,每每回溯往昔,却都化为烟尘,再不真切,忘却过往,才知最莫可抵御者,非枪也,乃岁月耳,岁月无情,韶华转瞬即逝,一百二十五岁之时,枪已端之不动,弥留之际,回光返照,书此百余字,泄尽杀意,还我本原,愿后世之人,能了我心。
锋芒毕露,一枪无前,霸者无情,王者断义,唯长生者,无岁耳……天道在前,却已无力前行,功亏一篑,问天不语。”
寥寥不足二百字,却每个字都透着一股让人震惊的杀意,这本书给任潜悠的感觉,便好像白老送他的折扇一般,一个杀意凛然,让人看上数眼,就全身汗毛尽竖,而白老送的那折扇,却是看上几眼,就觉得通体舒泰,头脑清明,这一把折扇,一本枪谱,代表着两个长辈对其的希望,更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追求。
武道与文道,道之不同,竟然相差如斯。
任潜悠叹息了半晌,才翻过了扉页。只见第二页行书写着:“前代枪神仙逝,有承古门三弟子专修枪法,猎天下枪法奇珍,得之便笺。如获至宝,品玩三十余栽,终八十五岁得枪法一册,三十二招,录于便笺之后,望后世之人整补归拢,完善于此。”
两个人都没有署名,显然并不在意自己是否能名垂青史,这后面一个便笺,每个字都比之上一张便笺要流畅平和许多。连绵如同流水,不曾有大的波澜,却没有丝毫的停顿之处。显然是两种不同地境界。
三十二招的枪法?任潜悠心想,自己终于可以学习枪法了,三十二招,说繁复也不繁复,说简单。也不简单,听起来颇为中庸,不知道其实用价值如何。
没想到。他再翻一页,却又是一张便笺……纸质又是不同,上面同样的写了一段话,其字工整却又峥嵘,大小如一,比之打印还要整齐,而其文字,通篇用四六骈句,显得颇为工整华丽。任潜悠从头到尾看了一遍,然后复述一遍,总觉得字句之间竟然有一种不同的节奏感——四六句地节奏本是非常简单的,不论如何排列,皆非四即六,但是这一句读下来,却有一种非常奇怪的感觉,似乎这样句读可以,再换一个节奏,似乎也可以,虽然每四六压韵,格式相同,可其中却至少蕴藏着三四种句读方式,便如同那首“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恙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四句,却又有词人另起句读,写作:“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恙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一种最明显的节奏里,还包含着数个节奏,似乎随时都可以改变节奏,而每个节奏却都有其规律和美感,三三读可,三四读可,四六读可,六四读也可,无论如何,似乎都有其意义在里面,一段话竟然可以读出数种意思来,但主题思想却都没有变……
任潜悠忍不住合上书本,闭目沉思,他本就聪明绝顶,对古文的了解更是其强项,再以自己所了解的武学道理参考,渐渐了解了这三篇的意思。
第一篇便笺,可以说是“杀气篇”,毕生杀气,凝聚成百余字,回光返照之时书于纸上,每字杀机凛然,却又有一股无法得窥天道的悲愤在其中,若是得其真髓,定然能够横扫沙场,如那先辈一般,得到三十载功名……而这杀气篇,也是整本书的基础,其后的所有东西,不是对其地延伸,就是对其的诠释,虽然感觉各不相同,却不一定能够超越其高度,如其所言,这“杀气篇”,是其杀气泄尽,返本还原的途径,其一生定然不只杀气而已,在其他方面定然也造诣非凡。
由其后来地字句看,其早在三十载之后,就已经悟出了杀气,实在是一种羁绊,奈何一生无法泄尽杀气,终于与天道无缘,先不说这所谓天道到底是什么,但那定然是异种超越现在其高度的高度,由第二篇的字句看来,第一篇的作者,在那个时代,已经被尊崇为枪神了。
第二篇,则可以说是“连绵篇”,正所谓长枪是借力打力,运用枪身的弹性,把那一股能量存在枪身中,不停地使之流动,增幅,若是这力量一断,恐怕就要重新发力借力,若是能把这力量从头到尾都储存在枪身里,尽管攻击之时有些消耗,却可以越战越勇,用敌人地力量消耗敌人的力量,自己只出一分力量就已经足够——谁说用枪定然要力大无穷?那只是蛮力罢了。
但一场战斗从头到尾都一直连绵不绝,绝对不让枪身的力量泄露出去,或者浪费在战斗之外地地方,又有谁人能够做到?这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东西,但是人们却一直在拼命的接近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