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回溯到青武三年二月,两宫皇后从许都出发,到达荆州,坐船顺流回江南建业。
二月底回到江南建业,在天字码头上岸,首辅张昭率六部尚书接驾,道了乏。全套的皇后仪仗备齐,摆驾紫禁城。
皇后的仪驾是很暄赫的:最前边吾仗、立瓜、卧瓜各四,跟着就是十面五色龙凤旗。再后是赤、黄龙风扇,雉尾扇,赤、素方伞,黄缎绣四季花伞和五色九凤伞。金节、拂尘,金香炉、金香盒成双成对,然后又是金盘、金盂、金瓶、金椅、金方几。
与皇帝出入不同,皇后的装饰很多,代表了女性的温柔,皇帝则基本上是带兵出入,象征男人的刚强。
进到承天门,重重深宫大门次第开,启中门,迎入了两宫皇后。
她们,是帝国的正牌商标的女主人,所以才配享有进正门的殊荣。蔡琰对曹节抱歉道:“皇帝不在,委屈妹妹了!”
曹节平和地道:“这算不了什么,我想着在前线打仗的陛下,不知他过得怎么样!”
蔡琰思念地道:“陛下一定会打胜仗的,应该春节时回来过年吧!”
来到平时工作、议事的紫宸殿,众臣庆贺曹节升任皇后的折子堆满桌,同样地,待批的折子就更多了,两个皇后不过是稍稍小息,立即投入了紧张的工作中,看折子,盖上国玺。
国玺是李亦奇交给蔡琰,需要她盖玺通过。李亦奇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接下去几天,忙得昏天黑地,除了处理政事,两宫皇后还得斋戒三日,沐浴更衣,去太庙献祭,由当家的媳妇蔡琰代表皇帝告之祖宗,言又多了一个媳妇,请祖宗佑护,引曹节叩拜列祖列宗。这是件大事,不能掉以轻心的。
在送来的奏折中,很重要的一件是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蔡邕上折,请皇后发旨,预备开恩科取士。
随着李亦奇入主江南,汉制的“举孝廉”取士被他废除,取而代之的是科举制度,要想当官,必须经过政府的考试,李亦奇提拔起来的官儿不算,以后所有的朝廷官员包括地方长官都必须是科举合格者。考生不分出身,地位一律平等。
十年窗前勤苦读,一举成名天下知。只要努力,就有机会为国家效力。
公平、公正的科举制度,让大家都没话可说,交口盛赞李亦奇。
大元皇朝建立后的第二年(公元11年),举办过一次科举,按照朝庭制度,三年才开一次科举,应该到青武五年才到下一次的,因此这一科是恩科,借庆贺南北统一,提拔官员。
官员的缺少已经到了空前严重的地步!
李亦奇对于人浮于事,尸位素餐、当官的多过办事的事儿深恶痛绝,在他的政府,极为高效率,少有人坐着,都忙着做事。
各地icac(廉政公署衙门)和“乡议局”肩负着平时监察各地政府的任务,如果发现政府官员闲到没事做,则由他们提出,来年削减该部门的人手,甚至废除或者合并该部门!
靠政府部门自己削减自己的人手,那只会越减越多,只有独立的机构提出,才能做到精兵简政。
造成的后果是,官员的定额处于适量从紧的地步。南北统一,整个地盘增加了一倍,北方设置的州郡县又多,按南方的标准,原任的官员很多都是不及格的,因为他们只会做官,不会引导百姓搞江南的“经济”。所以,南方抽调了不少地方官员北上任职,造成北方照样不够官员,南方官员为之一空,哪边当官的人都不足够!
不得不在开过科举的第二年,再开恩科取士,填补官员的空缺。
更深的含意:是一次大换血,换上北方积极向组织靠拢的人当官。
此议早有决断,青武二年,南北内战一结束,建业的书籍马上运到北方各地,免费送给各地的读书人,通知他们要好好学习,明年大考。
大元科举制度如下:
任何一个有户口的男性子民,只要年满二十岁,均可报名参加考试。(特批大学生在最后一年大学期间可以报考,大学生占了很大优势,因为他们一直在学校读书,但是,朝廷不限定必须有大学文凭才能报考!)
一、简单的体检,找出身体健康的人来当官,当官起码要象个样子嘛。
二、笔试和体测,共三个方面
一类是儒家的四书五经,经史政论,这是学通做人的道理,如果一个人,连做人的道德、道理都不懂了,那么难以想象他当官会是个什么样!
对于儒家文化,李亦奇是选其精华,去其糟粕。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是做人的道理,是任何人、任何社会、任何朝代都要用到的!试问:谁敢公开叫人不孝,让人不忠?
人无信不立,收人钱财,就要替人写书,写了半截,下边却没了,甚至不屑于发一声说明,这个做人的道理,或许某些人就是因为没学过“信用”两个字,一看到儒家的的东西就反感,反其道而行之……
儒说中存在的一些不合适的,李亦奇作了改正,使其跟上形势,跟上社会的发展。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来源4:http://www.31xiaoshuo.org/34/34640/36880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