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边三郎是日本人,也许在此之前我们可以这么认为。他跟中国的传奇人物李思明等人是亲密的创业伙伴,他本人也因此成了在亚洲排名靠前的巨富。也许因为他跟中国人打交道久了,很显然他忘了日本公司的传统,他之前采取的一系改革措施是有悖于日本公司传统地,据遭到了不少人的反对。我们不对他的改革抱有多大的希望。管理界普遍表示他的一系列改革不符合日本管理实践和国情。至少,我们看不到他如何能让员工保持对公司的忠诚?”
……
渡边三郎的名头火了,任何一家日本媒体都在谈论这个标新立异者的一举一动。只不过大多数人并不看好他,媒体还煞有介事地请来无数位管理专家和大公司地高管,来评论渡边三郎的每一个改革措施,讥笑他对日本的无知,这也是家常便饭的事情。人们谈来谈去,谈到最后兴趣变的乏味了。为了吸引更多的读者或者观众的注意,媒体将报道地重放到了渡边三郎的个人历史上去,将他当年扮作哑巴近三十年的那段陈年旧事给翻了出来,让人津津乐道,还把渡边当年离开东北时的一张土的掉渣的老照片给搜了出来,据有N家电视台希望能拍一部关于渡边三郎个人的纪录片或者电影。
渡边不介意自己成为一位明星级地老板或者企业家,却不希望成为这种
明星。相反的。从内心深处来讲,他特别想在自己证明自己。不得不,是早年的经历成就他后来的成功,在跟李思明合伙“发财”之前,他就是一位比较成功的商人,他想证明自己这位在中国出生和长大的,同时事业重心也在中国地日本人。能够让一家曾是百分之百的日本式公司脱胎换骨,甚至会更好的能力。
“难道我就不能成为一位大救星?”渡边三郎很郁闷,“就是失败了又怎样,我亏得起!”
当然,这只是他内心之中的想法,只是发泄一下对外界对他的质疑的不满而已,他并不缺乏经验、勇气和智慧,只是这铺天盖地而来的唱衰腔调让他很担心。他担心下属们在这些负面评论面前丧失重新站起来地勇气。而下属们已经从最初地忐忑不安中渐渐地安定了下来,没有人被解雇,没有人被降薪,真正有能力地人受到了重用,而那些一时因为工作调换和职位降低而心存不满之人并不是渡边所担心的事,那些得到提拔地人都是他用整个春季观察之后任用的,如果这些心存不满之人主动辞职。那是他求之不得的事情。
生物学家告诉我们。生态系统是经过长期进化形成的相互依赖又互相制约的系统。一个外来物种引入后。有可能因不能适应新环境而被排斥在系统之外,这个引进种可能成为真正的入侵者。打破平衡,改变或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
在西方的传中,美神维纳斯出生于贝壳中,当贝壳打开的时候,从她身上滴下来的露水就变成了一粒粒晶莹剔透的珍珠。不过,现代科学表明,珍珠产于某些贝壳内,因异物比如砂粒渗入壳内,贝壳本能地自然分泌出保护自己的物质,包裹“珠胚”而形成珠状颗粒。
渡边三郎也许就是那个“入侵者”或者是“砂粒”,这个入侵者的一举一动跟他所处的大环境是格格不入的,他打破了一个已经固化的经济社会思维,他在向一个曾经被证明是成功之所在也是日本管理界引起为傲的管理制度发起挑战。所以从感情上讲,或者从认知上讲,外界对此多持唱衰评论,那些评论家们,看上去甚至比微星电池的内部雇员们更了解公司现状,并且更有发言权。微星电池的前老板前雇员纷纷跳出来,当面发表看法,给渡边三郎支招,“怒其不争”!听珍珠经不起时间的考验,时间久了就会发黄,所以有“人老珠黄”的法,渡边三郎坚决反对,他认为自己很有活力,人越老越精,成了精华。
渡边三郎本人并不认为管理文化的差异是阻碍跨国并购最终成功的障碍,他认可的是成本、技术和利润,任何实现削减成本,促进技术突破和实现最终利润增长的改革措施都是好的措施,不管这种措施是借鉴于中国、美国还是日本。至于那些曾经被证明是正确无比的公司治理传统,并不是无懈可击的,也不是长治久安的。他尊重公司内部长期形成的某些传统,只要这种传统并不妨碍他的改革和公司的发展,这也是集团的本地化策略的一部分。他过去的管理经验表明,一切有助于促进公司稳定赢利的措施并非都是打上了“本国专用”的标签。
就在渡边三郎忙于微星电池的改革大计的时候,李思明也开始了自己的日本之行。这不是他心血来潮,而是经过长期的准备来的。是微星科技集团走向国际化的关键一年,为此公司制定了周密的计划,而日本是除了美国之外的另一个重要战场。
正如韩国的汽车在日本不受欢迎一样,香江电器在日本只能是渗入,不仅遭到了日本各大厂商的围剿,也受到进入日本市场的限制。而微星微处理器,则是另外一种情形,当中美之间关于计算机产品的协议达成之后,IBM和Compaq等美国公司相继派出高级商务代表团拜访过李思明,希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来源4:http://www.31xiaoshuo.org/32/32202/39590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