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 (二 )
吉州防线远没有筠州防线地理位置优越,在上一道防线,黄叶岭、八叠山 华林山等高低起伏的山脉几乎连成了一串,守军在关键地段修几座堡垒,就可以有效阻挡蒙古军前进。而在蒙古人舍生忘死的打击下退守筠州后,攻守双方等于把江南西路的险要之所各自占据了一半,破虏军再想集中兵力偷袭北元某处薄弱点已经没有成功的可能,非但如此,在元军强大的攻势面前,大宋豪杰的处境一天比一天艰难。
为了保持整条防线不被蒙古人夺下,邹洬调整战术,将防御重点放在了仰山、钟山、百丈岭、皂阁山等几个突出的寨垒上。各座寨垒的中间地点,则尽量以壕沟、鹿砦、铁丝网迟滞元军的推进速度。仗打了这么长时间,除府城外,吉州各地已经坚清辟野,即使偶尔有小股蒙古骑兵渗透到防线背后,也收不到什么破坏效果。
随着时间推移,守军的劣势也越来越明显。潮湿的气候令火器的威力大打折扣,另外,吉州防线大部分的防守设施还没来得及完善,新补充来的破虏军士卒训练程度也远远不足。各地赶来的豪杰虽然热情不减,但比起劫掠四方,作战经验丰富的蒙古武士,老实巴交的大宋农夫显然不是人家的对手。往往一次接触结束,元军死伤百余名,宋人的牺牲却超过元军的两倍。
一旦伯颜再突破吉州防线,邹洬就只能在平原上与蒙古军决战。在新式武器无法发挥出全部性能的情况下,用没经过多少训练的农夫去迎战蒙古铁骑,结局已经与飞蛾扑火已经差不多。所以,邹洬不敢再退,也不能再退,虽然文天祥的军令中允许他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放弃吉州和赣州,退守福建和江西的交界。但邹洬知道如果自己那样做了,伯颜极有可能掉头东进,从背后切断文天祥的退路。
“我不会让人攻击你的后背!”邹洬在给文天祥的回信中这样写道。自从八年前二人在南剑州誓师以来,无论在多险恶的战斗中,邹洬都曾没让文天祥腹背受敌。尽管在大都督府的成长过程中二人的志向发生过冲突,但危难时刻,邹洬知道自己该怎样报答文天祥的信任。
至于如何取得胜利,邹洬在信中没有细说。得知忽必烈已经攻向登州后,他一边武装赶来参战的农夫保卫家园,一边偷偷地命人在各堡垒下面埋下了火药罐子。
几日后,伯颜的攻势突然加紧,却被新赶来入伍的农夫们挡了回去。农夫不擅长列队作战,但保卫家园的决心却一点儿不比破虏军士兵差。刚被雨水冲洗干净的群山再次被血染红,冒着硝烟的丛林间,躺满了各地义勇的尸体。
守卫在罗霄山余脉和仰山交界处黄泥关的民军首领刘士泰送来战报,说黄泥关濒临失守,太和县三千义勇战死一千六百余人,协同防御的破虏军战死七百,剩下的弟兄们几乎个个带伤,很难在元军的下一轮狂攻中坚持下来。
“如果守不住,你就撤下去吧。记住让义勇先撤,破虏军断后。否则一旦被敌军追上,大伙都难战场上拣回性命!”邹洬没有更多的援兵可以补充给刘士泰,直接在他送来的战报上批示道。
第二日,黄泥关再次遭受元军猛烈攻击,两万多蒙古武士前仆后继,不顾死伤。双方激战了一日夜,大宋战旗依旧插在黄泥关残破的城墙上。
“你们为何不退?”另一伙来自南安军的义勇赶到后,对着只剩下不到六百人的黄泥关守军问道。刘士泰摇头苦笑,低声回答:“六年前太和城头,咱们守了三日,城破后,鞑子头下令屠城三日不封刀。今个邹大帅带着大伙在这里跟鞑子干了一百七十多日,咱们退了,父老乡亲还有活路么?”
闻此言,南安军义勇慨然长叹,把家乡父老赶制的,写着南安两个字的战旗高高升起在城头,并立在破烂的大宋战旗旁边。消息传开后,各地义勇不约而头在各自的阵地前打起了故乡的旗号。
南安、永新、吉州、太和,还有已经落入敌人之手的筠州、袁州,各个标记着家乡地名的战旗高高飘扬。
一百七十日不封刀,大伙退亦是死。等死,还不如战死于疆场之上。
仰山背后的小村落,邹洬、曾寰、张唐、吴希奭、秦逸云等各级将领站在沙盘前,双眼熬得血红。伯颜突然不顾一切地进攻让众人倍感压力,但在承受压力的同时,又隐隐感觉到了扭转战局的机会。只是这个机会仿佛禅语,明明感觉到他在眼前,却找不出其中关键。
参谋们精心制作的沙盘上的山脉起伏,红色和黑色的角旗互相交错着插在高山大河之间。每一面红旗,代表着一支大宋豪杰,而一面黑旗,则表示着一个北元千人队。
这几天伯颜主要进攻方向在黄泥关、瓦土寨等几个仰山和罗霄余脉交界处的营垒。而邹洬却认为,伯颜最终的主攻方向还是张家岭,金水河一带。那段地域最开阔,突破了破虏军的营垒后即是一马平川,非常适合骑兵大规模展开。
“秦逸云,你再核实一下各寨垒的具体人数。低于一千的,连夜安排人去增援!”邹洬敲了敲桌案,低声吩咐。无论伯颜采取什么样的手段,自己的战术安排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来源4:http://www.31xiaoshuo.org/2/2425/12965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