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日军在武汉战役中受创甚深,在攻占了武汉等地之后,便在大体上收缩了进攻态势,就地休整,并从日本国内不断招纳新兵运往中国进行战损补充,同时又不断地在已占领区域边界,同中**队进行一些挑衅摩擦。双方互有来往,但一段时间以来,双方却没有实质性的进展。
时间很快便来到12月中下旬。
在整个12月的时间里,日本空军起飞数千架次,不断对我西南大后方的主要城市进行轰炸,包括西安、桂林、重庆、长沙等地,造成我中**民数万人死伤。其中以桂林遭受轰炸最为严重,整个市区几乎被炸成废墟,伤亡更不计其数。不过由于白飞驻扎在长沙,手下部队装备的防空武器十分犀利,日军前来轰炸的飞机被打掉了十数架之后,其余仓皇逃窜,自此再也不敢前来挑衅。
同月,全长九百多公里的滇缅公路终于开通,打破了日军意欲围堵中国的企图,开辟了通往海外的陆路交通。
12月22日,日本政府发表第三次近卫声明,重弹“日满华三国应以建设东亚新秩序为共同目标而联合起来,共谋实现互善友好、共同防共和经济合作”的老调。
次日,中国政府外交部声明,对日本第三次近卫声明痛加驳斥,认为纯系“饰词欺人之谈”。在国民党中央党部总理纪念周会上,蒋介石发表演说,题为“揭发敌国阴谋与阐明抗战国策”,痛斥近卫第三次对华声明,并发表“驳斥近卫声明宣言”。
12月底,叛逃到越南的汪兆铭,在拒绝了外交部长玉宠惠以及陈布雷的劝说后,在河内发出致蒋介石及中央执委、监委的艳电,要求国民政府根据近卫22日声明提出的“承认满洲国、共同防共、经济提携”三原则,以及“与日本政府交换意见,以期恢复和平”等妄念。消息传回国内,遭到国内上下有识之士一致痛批。
同时,中国通过外交手段,使得美国出面再次照会日本政府,不承认日本所谓“东亚新秩序”,并称“现行条约决不允许片面废止”。日本政府开始越发对美国不满。
时间进入1939年,1月1日,蒋介石终于重下决心,组织召开了党代中常会,并于会上作出并通过了开除汪精卫党籍及撤销其一切职务的决定。
按理说汪兆铭都叛逃一个月了,若是换作雷厉风行的人,早就将汪兆铭及一干追随者开除出组织并且运用一切手段将这货骂臭头了,可在此之前这段时间,蒋介石却仍寄望于汪兆铭能够回心转意回头是岸,妇人之仁和优柔寡断的性格可见一斑。
白飞得知消息后,也忍不住直摇头。不过他现在倒也无心太过关注此事。原因在于,再有一个多月,休整多日的广州日军,就会沿着海岸线西进,届时将直接威胁南海岛。
熟知历史的白飞清楚地知道,历史上1939年2月份,海南岛在日军的攻击下沦陷了。
但如今海南已经成为他的后方根基,白飞绝不容有失。
只不过由于他现在身在长沙,湘赣战役又一触即发,实在脱不开身。所幸的是,白飞早先在海南的时候,曾经兑换了大量的武器和弹药存于海南,后面又派遣李书阳前往海南坐镇,发展武装力量,料想日军跨海作战,应该讨不了好。
正所谓关心则乱,尽管白飞已经做了万全准备,可他人不在海南,因此仍是有些不放心。
于是白飞便以自己的名义,给第四战区司令长官张发奎发了一封私人电报,电文中白飞直指日军接下来有可能要进攻的目标:汕头、江门、乃至海南。原因是日本人占领了中国对外的主要港口广州之后,中国政府只能退而求其次,从汕头江门以及广州湾(湛江旧称)等地进口抗日急需的物资。日本人为了围堵中国,必然不会放弃对这些地方的占领。在电文中,白飞着重点明,希望张发奎能派遣部分部队前往海南防守。
张发奎是个老革命,他生于广东韶关始兴县,早于1912年便考入广东陆军学校就读,至1925年的时候,已经升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12师师长,并于次年参加北伐,因作战勇猛,很快便积功升任素有铁军之称的第四军军长。历史上张发奎在抗日战争时期,曾先后担任集团军司令、兵团总司令、战区司令长官、方面军司令官等职。率部参加过淞沪、武汉、昆仑关等战役,被授予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是著名的抗日名将。中国现代史学会会长胡志伟曾评价张发奎,说他是国民党军队中一个异数,一是他从不贪污,二是他作战十分勇敢。
因此白飞素来仰慕张发奎,与他神交久已,但一直缘镪一间。
却说远在梧州等地指挥作战的张发奎接到白飞的电报之后,也是颇感意外。如今他身为第四战区司令,负责两广间的战事,白飞电文中所说的那些地方,全都在他的辖区内,他自然是责无旁贷。除此外,白飞如今战绩彪炳名满天下,张发奎就曾多次致电中央,希望能调白飞进入他的第四战区作战,虽然最终没有结果,但张发奎却也不敢小觑白飞的这封电报。权衡再三之后,张发奎在兵力紧张的情况下,还是调集了李汉魂64军的一个旅,前往海
手机支付宝搜索P2zPYPB74GJ即可领取作者发的红包,赶快参与吧!
淘宝双11超级红包,复制淘口令$bkb13lYsLPg$,打开手机淘宝即可领取。
若淘口令失效,请点击此处链接领取
京东双11超级红包,复制京口令¥UANeFApAs8a1nuds¥,打开手机京东即可领取。
若京口令失效,请点击此处链接领取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来源4:http://www.31xiaoshuo.org/21/21930/13232305.html